下一派炸了锅的
沸腾,娱记群情激奋指责他是诡辩。顾东林依旧安静地侧耳倾听,嘴边浮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笑意,听着他们无外乎社会影响、道德规则的提问。
有人说:“段榕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刚刚拿了今年的金曲奖,难道不应该为社会树立榜样么?”
顾东林顶了顶眼镜:“现代化的社会是碎片化的,职业与道德是彻底脱钩的。当我们在提及‘音乐制作人’的时候,我们都会赞同,这个职业的衡量标准是‘能否作出好音乐’。履行社会指派给他职责的人就是好的,拥有这种特殊的或专门的技艺,他就可以被称作是好的工作者。就像《伊利亚特》第一卷中,当阿伽门农打算偷偷占取阿克琉斯的女奴时,内斯特对他说:虽然你是好的,但不要夺走他的姑娘。不是说因为阿伽门农是好的,所以他不应当强占那姑娘,也不是说,假如阿伽门农占取这姑娘,他就不是好的。而是说,无论他是否占取那姑娘,他都是好的――城邦给予阿伽门农的职责是王,王只要做好他的本分,规划策略、领导战争、获得胜利,他就是好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在以职业的眼光看待一个人时,与这种情况非常相像:我们认为德才是脱钩的。技术而非道德是成就的标准。往往一个人的才能愈突出,大家就理所当然认为因为德行应该放宽标准。”
底下记者喧哗更大,简直要炸开了锅:这么一个人,在他们面前公然地否定了道德的存在,但是非常糟糕地,根本抓不住一丝错处可以切入、推翻,逻辑无比之严密,体系无比之巍然,再加上百分之八十听不懂……偏偏,他的出发点又无比之正义――自由与平等,谁他妈敢说舍鱼取熊掌,谁他妈敢说个不字啊!
顾东林准确地调控着现场气氛这根弦,娱记交头接耳甚至是破口大骂,但顾东林只是安静地站在台上,感受着那根弦越来越紧,面上不动如山。
然后在气氛濒临失控的时候,字正腔圆道:“但是,那是不是说段榕做的就无可厚非呢?是不是说他这些行为就没有道德呢?”
娱记们被他耍得一愣,由是他愉悦地顶了顶眼镜:“我要说的是,不,事实无疑并不是这样子的,他做错了,他一定是做错了。大家今天能站在这里,对段榕进行诘问,这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这正意味着,这世上尤有一个统一的正义、统一的道德标准,凌驾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之上。只是现代道德语言假象背后是严重的无序,让人们找不到它,以为它已经死了,或者即使模糊地感觉它存在,也只有碎片状的印
象,概念完全无法统一。就像修昔底德描述科浮岛革命时所说的:词义不再对事物有同样的联系,而是被人们随心所欲地改变,轻举妄动被认为是忠诚勇敢,拘谨而拖拉是懦夫的借口,中庸是懦弱的伪装,知晓一切是什么也不做――随便你信口开河。这是我提醒各位谨慎评述性语言运用的初衷:我们在所有客观的和非个人的标准都丧失以后,继续使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