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门,李暮正打算进去,吵闹的会议室忽然安静下来。
台上王绶觉面露喜色道:“你可算来了,快给我们出出主意。”
“由原来的土光刻机研制的光刻机已经做出来了,不过精度还是个问题,有什么办法没有?”
说着,他就把李暮拉上去。
被赶鸭子上架,他毫不露怯,想了想,道:“现在我们在仪器上,其实突破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这话一出,不少人顿时露出失望之色,很多人更是摇头叹气。
精度达不到,就不可能实现大规模集成,更别提实用型芯片的制作。但李暮又紧接着道:“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通过增强分辨率,也能提高光刻机的精度。”
“哦,怎么个提高法?”王绶觉迫不及待地道。
李暮笑道:“很简单,通过相关照明的简化近似和数值孔径的调整,再去确定可分辨的最小光栅半宽。”
听完,会议室内的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哈,我真实头猪,钻死胡同了,竟然没想到这茬,光刻机的分辨率越高,就能实现更小的线宽要求,从而提高器件精度。”
“就是减少光的衍射,我怎么没想到呢。”
“李暮同学这思维方式,非常厉害啊,这叫一语点醒梦中人!”
在场的众人都是站在领域前端的人物,一点就透,看向李暮的眼中满是赞赏。
紧接着,没有任何废话,他们立刻又按照这个思路,投入到实验当中。
……
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半个月。
光刻机的问题被解决后,李暮要做的事情就轻松起来。
除了遇到很大的难题,王绶觉才会叫他去讨论。
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在大方向不出错的情况下,一群国家顶尖人才,几乎遇不到什么阻碍。
如果有,那就找李暮。
……
半个月后的一天下午。
李暮踏着“叮铃铃~”的铃声,走出教室。
来到教学楼下,这段时间每天都要去半导体研究所,为了节省时间,他就把车放在了这里。
不过今天他不打算直接去半导体研究所,而是准备回家一趟。
这么多天不回去,即便捎了口信,李奶奶估计也要担心了。
但就在他推着自行车往外走的时候,忽然,远处匆匆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
……
李暮回家的打算随着王绶觉的到来而中止。
熬得两眼发红的王绶觉第一句话便道:“实验进入最后阶段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二话没说,便跟着王绶觉前往半导体研究所。
进入实验楼中。
走廊里站满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人员,伸长着脖子望向里面的实验室。
察觉到两人的到来,他们目光灼灼的回过头,看向王绶觉身旁的李暮。
面对着这些目光,李暮的脊背都不自觉挺直些许。
“进去吧,实验马上开始了!”王绶觉说完,便带着他穿过人群,走进实验室。
……
实验室内,吴有望、黄新华、陆骞等一众教授齐聚,沉默地观看这正在进行的实验。
看到这副场景,李暮瞬间反应过来,问道:“王所长,掩膜版和光刻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对,现在是第一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