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回到了各自的学校和研究单位。
他们回去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关进屋子,反复地研究三天来交流会的所有内容。
吴荣林亦是如此。
在得到李暮的肯定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研究实体风洞的信心。
当然,对于模拟风洞的研究。
他以后也打算保持密切关注。
并且在回到学校的第一时间,便去找计算技术方面的专家教授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就在他熬了一个通宵,从一位教授朋友家里出来的时候。
迎面撞上了匆匆走来的校长。
校长开口便道:“吴教授,有研究所发来了邀请,想让您参与到模拟风洞的研究当中,您愿意去吗?”
听到这话的吴荣林,有些晕乎乎的。
模拟风洞不是刚提出来嘛,怎么马上便要开始研究了?
“您确定没说错,是模拟风洞?”他惊讶地问道。
校长道:“千真万确,对了,据半导体研究所的吴所长所说,是李暮顾问亲自发来的邀请。”
“我去!”吴荣林斩钉截铁道。
在听到李暮名字的瞬间。
他心中的一切怀疑,便烟消云散。
校长见他答应得那么干脆,有些错愕,道:“您要不再仔细考虑考虑,您原来的研究怎么办,还有您带的研究生……”
“不用考虑了,我的研究可以先停一停,学生也可以一并带去就行,这是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吴荣林两眼放光道。
他现在研究的,也仅仅是实际风洞理论上的突破而已。
而且成果寥寥。
与其在这上面继续空耗时间,不如转向模拟风洞的研究。
校长见状,也没有再劝,道:“好,那我去替您回复,调令应该会很快。”
半导体研究所。
这六个字在京都还是相当有牌面的。
紧急召集全国专家和教授去联合研究,都有过好几次。
虽然这次不是紧急,但上面的手续,也依然办得很快,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我回去收拾东西,明天便去半导体研究所!”吴荣林道。
他现在恨不得飞去半导体研究所,哪里能等下去。
校长欲言又止:“那你的课咋办?”
只是不待他说出口,后者便风风火火地离开。
只好咽下一肚子的苦水,回去找其他教授协调。
……
外界纷纷扰扰,因为一场学术交流会,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和讨论。
李暮反倒没有在意。
休假结束后。
他便立刻返回自己的岗位。
先将写完的无人机的基础理论交给马铭德、庄锋甘等专家教授学习。
然后迅速地投入到各个研究项目的工作当中。
每天半导体研究所、雷达研究所、航空院和材料研究所,四点一线,规律无比。
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实验。
脚步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不过在安排完航空院和雷达研究所两边的研究后,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辐射防护服的研制上。
尤其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
半导体研究所,会议室内。
在他的号召下,来自川蜀的40多名学生,有17人选择加入研究。
杨天形、周溪令、雷鸣和苏东莊四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