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在故宫之中,军机处是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展馆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宫中的能工巧匠特制的专门放置奏折的匣子。”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
“一把分发给得到皇帝特许上折奏事的官员,另一把则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折匣的广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国各地。”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利用奏折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种皇帝赋予的权力。”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
“如此一来,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事无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密折中直接了解到。”
“同时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这样扁平化的监察体系,在民主体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期的清朝,却成了惩治吏治腐败比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种弊端,即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告密,下级官员可以越级举报。”
刘彻:满清虽说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能耐的,这个奏折制度就很不错,朕非常喜欢。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