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只得重新物色合适的接班人。
在老师的众多弟子中,论做学问,论办事能力,论教导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强的。
但为了确保儒家的学说能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老师毅然选择了他。
用老师的话说,他发之不足,守之有余,能把守好儒家这份传承。
事实证明,老师的眼光确实厉害,他这个接班人选对了。
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学问,原原本本传授给了老师的孙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学问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孟子。
这两人分别写出了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足以说明他这个过渡接班人的称职。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杨朱学派主张为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仁爱的原则。”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
“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为尧舜。”
“这就鲜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了。”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谈到成才的具体方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流传甚广,给后世很多启发。”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
“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
“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
“荀子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离齐去楚。”
“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主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学子往往都能发现。”
“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