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34章 亚圣孟子

第334章 亚圣孟子(3 / 7)

有没有什么富国强兵的好办法。”

“孟子很不高兴,直言不讳的指责魏惠王何必说利呢?”

“并且明确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争着要牟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牟利确实是一些祸乱的开始,孟子给出的药方只有仁义罢了。”

“当然,孟子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对一开始就谈利益。”

“魏惠王听了孟子所说的,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讲仁义了。”

“比如,河内遭了饥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了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饥荒的时候,也是按同样的法子办的。”

“其他的国君,可都没有像他这么为老百姓着想的。”

“但是,他们的百姓并没有减少,他魏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加,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孟子比喻道,两军对垒,战鼓刚敲响,双方刚交战,一方就弃甲而逃。”

“有个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个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货色。”

“所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你魏惠王只是没有别的诸侯那么黑而已。”

“魏惠王死后,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孟子对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来就不像是一个国君的样子。”

庄子:孟子空谈仁政治国,缺乏实际操作性,不受各诸侯王待见也是情理之中。

魏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这个曾经在战国中前期属于强国,可惜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对于孟子的到来,魏国国君魏惠王对此相当欢迎,希望孟子能帮助他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

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

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魏惠王仁者无敌。

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

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无敌于天下。

至于土地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

这和商鞅见秦孝公提出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

所以对孟子的治国主张,魏惠王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

孟子的大弟子就对此询问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

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天下无敌,齐楚虽然强大也不用惧怕。

这话回答的确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