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听后觉得有理,随即又陷入了茫然。
早已与拓跋珪确认过眼神的乌渥建议长孙嵩,好好考虑一下正在贺兰部养精蓄锐的那个人。
“东晋将领刘裕攻打后秦皇帝姚泓时,明元帝赐给长孙嵩符节。”
“督察太行山以东各军事务,乘传车到平原,沿黄河北岸,排列军队停驻在畔城。军队遭受不少失败。”
“明元帝诏令长孙嵩借给刘裕道路,刘裕在船中望见长孙嵩的旌旗车盖,送给他酃湖的酒和长江以南的食物,长孙嵩都送到京城。”
“明元帝诏令长孙嵩厚礼答谢刘裕。明元帝又命令挑选精锐兵士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刘裕向西通过,就率领精锐部队向南出兵到彭、沛,如刘裕不按时通过,只率领军队跟随他们。”
“他们到了崤山、陕县之间,必定和姚泓相对峙,一死一伤,士兵疲惫。”
“等到秋季,再慢慢趁机出动,如此刘裕的首级可以不战而得。”
“于是叔孙建等人沿黄河前往洛水。刘裕进入函谷关。”
“长孙嵩和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东晋各屯驻戍守据点都望见尘土而逃奔溃散。”
“刘裕攻克长安,长孙嵩于是撤军。”
“泰常八年,明元帝患重病,向长孙嵩询问身后事,明元帝就在宫中定下计策。”
“于是诏令拓跋焘临朝代行处理国政,长孙嵩任左辅。”
“泰常八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去世,遗诏命司空奚斤把所缴获的军资赏赐给大臣们,从长孙嵩以下至士兵都数量不等地享受到。”
“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
“十二月,太武帝进封长孙嵩为北平王,担任司州中正。”
“始光二年,太武帝下诏询问公卿,大夏、柔然二者中先征讨谁。”
“长孙嵩和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人说大夏定居,不能成为祸患,柔然世代是边境祸害,应该先征讨柔然可汗大檀。”
“追赶上就缴获他们的牲畜,足以富足国家;赶不上就在阴山狩猎,多杀禽兽,皮肉筋角,用来充实军用物资,也超过打败一个小国家。”
“大檀迁徙如鸟飞,追快了不能持久,人多了则不能追上。”
“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土地不过一千里,刑罚政令残酷暴虐,为人神所抛弃,应该先征讨大夏。”
“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求先平定北燕皇帝冯跋。”
“太武帝保持沉默,于是向西巡视。”
“恰逢赫连勃勃去世,关中大乱,太武帝议论想要征讨关中。”
“长孙嵩等人说他们如果据城防守,以逸待劳,大檀听说后,乘虚而进犯,这是危险的做法。”
“太武帝于是向天师寇谦之询问隐微的事,寇谦之劝他出兵。”
“杜超之赞同促成此事,崔浩又谈论向西征伐的利益。长孙嵩等人执意规劝认为不可以。”
“太武帝大怒,斥责长孙嵩在任贪污,派武士侮辱他。”
“同年三月初二日,太武帝升任长孙嵩为太尉。”
“神麚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太武帝北伐柔然,命长孙嵩与广陵公楼伏连留守京都平城。”
“神麚四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