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听罢,十分满意,哈哈大笑起来,他环视众人,朗声道:
“好!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依靠兵器铠甲,更依赖战法革新与士卒的精锐训练。刘将军此番改进,充分证明了朕所推行的改革之必要。军阵之变,绝非一日之功,亦非单凭朕一人之力便可促成,惟有依靠诸位将领共同推进,方能使大明之军焕然一新!”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朕要的,不仅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更要一支懂得学习、懂得思考的军队!此番操练之法,务必形成成册,待参谋部审核后,在全军推广。待到真正战场之上,必能立不世之功!”
刘世杰、高杰以及周围诸将闻言,纷纷拱手大声应道:“喏!”
朱慈烺负手而立,望着操练场上的大军,心中豪情万丈。他知晓,这支军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待到战机到来,定能横扫千军,宣誓大明雄威!
其实,六十人分遣队的设想,不仅赋予军阵更强的灵活性,使其能有效应对来自两翼及后方的敌军突袭,甚至在正面战场上,也能在关键时刻发动出其不意的袭击,成为左右战局的奇兵。此种军制革新,既提高了军阵的应变能力,又为战术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刘世杰向来深谙官场之道,依旧按惯例先奉上几句恭维之词,以示对陛下深思远虑的敬佩之情,随后话锋一转,语气认真地继续说道:“其实,末将与手下将领所做的,不过是在陛下定下的框架基础上,稍作补充与完善罢了。首先,我们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士兵之间的间隔。”
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视了一圈,继续道:“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直接关系到军阵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长枪兵之间、火枪兵之间、乃至长枪与火枪兵之间的配合,皆受制于队列间距的精准把控。前后左右的站位安排,将直接决定他们在战斗中的协调程度,乃至进攻和反击的效果。”
朱慈烺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如何确定这一最优间距,是末将与各级将领在实际训练中遇到的首要难题。但经过反复推演,结合实战测试,我们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距离,使长枪兵能够在不影响机动性的情况下,保持阵型的紧凑性。火枪兵也能确保在齐射时不互相干扰,并在轮换射击时保持流畅衔接。”
“其次,”刘世杰语气郑重,继续道:“陛下提出的新式军阵,主要依赖长枪与火枪两种武器,四磅炮虽有配备,但更多是火枪的补充。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发现,如何让长枪兵与火枪兵在军阵中各司其职、彼此掩护,同时弥补各自的短板,便成了训练中的第二大难点。”
他微微侧身,指向远处正在操练的军士,声音略显高昂道:
“因此,火枪兵与长枪兵的配合演练,便成了整个军阵训练的核心!火枪兵的装填、射击、轮换,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训练,以确保齐射的精确度和轮射的稳定性。稍有混乱,便会导致战阵破绽百出,反而成为敌军突破的薄弱点。”
他看向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