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虎头虎脑的,老板姓日子过得苦,小家伙一有空就来帮大人看摊。
老人在这一带很受尊敬。
他坐在小桌上吃饭,动作一丝不苟,不慢不快。
“刘伯,您年纪大了,怎么还要自己出来买早餐,您一辈子没儿没女的,请个护工吧。”老板看着很善良,和老人的关系也相处得不错。
他在这条街做了好多年生意,他口中的刘伯一直是一个人。
“不用不用,这把老骨头还能用哩。”
“刘伯,我听说去年政府要帮您重新修复院子,您怎么不答应,修好了腾一两间房出租,也有收入不是。”
“不能修,不能修啊,我要为老爷看院子,他走的时候院子就那样,等他回来院子还是那样。”
早餐摊贩们并不清楚老人口
中的老爷是谁,他们年纪都不到50,20多年前他们都还在农村务农,或是在学校读书。对这个宅邸的事不知半点。
不过他们都认为老人只是年纪大了,心中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口中的老爷恐怕已是耄耋老者,走不动道了。
等是等不回来了。
那院子破旧成那样,等老人一走,没人打理,不出几年肯定要被政府强拆。
他们只是可惜老人的固执终将是泡影。
劝是劝不动,但力所能及的事还是能帮助一二。
平时送给米,买个油,搬搬重物也是有的。
有人同情就有人抱怨,油条摊位老板的媳妇是个近40的妇人,生活重担在这个女人脸上留下了刻痕。
她弯腰做事,头发半散开,双手在冷水里泡着,又红又肿。
女人白了丈夫一眼,埋怨他多管闲事。那老头顽固得很,从来都是油盐不进。又穷又固执,不肯修葺房屋,就算不愿租给外人,租给他们放放桌椅做个临时小仓库也是好的。
这片老宅看着古朴大气,生活却格外不便,因为下水道和市政工程铺设不进来,他们做生意接水、搬运都要走很远。
若是老人肯在政府扶持下修葺房屋,肯点头出租哪怕一间很小的房子,也能放点重物,不至于早晚运送。
可老人就是不肯。
卖包子那家媳妇也没什么好脸色,他老公一有空就往老人家送米面,大部分时候都是接济,而不仅仅只是搬运。
他们的生活也很艰难,还有心思同情一位即将迈入棺材的老人,女人们总是有怨言的。
男人们也不和自家女人计较,笑笑就过去。
该怎么还怎么。
只是老人一年比一年老去,又没子女后人,怎么看都是本赔本买卖。
老人吃完早餐,拄着拐杖把一张皱皱巴巴的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