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3 / 4)

再推一块黑板过来。他拿了粉笔,在黑板上画起画来。

简笔的河流朝某处流去,还有高低不平的田垄,他又用箭头打了几个标记,示意他们仔细来看。

徐阶看到这里,忍不住心里赞叹了一句。

多亏皇上出生于民间,不似这京城里的皇帝代代生于紫禁城,起码知道田垄是个什么样子,也更懂该如何关心民间疾苦。

虞璁画了一半回过头去,见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望着他,心里压力有些大。

“桑基鱼塘,其重点在于将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挖出来的泥土堆在四周筑成塘基,这样既可以减轻水患,又可以养殖鱼类。”

他用粉笔画了几条游鱼,又在旁边补了几棵树:“这塘基上要栽种桑树,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蚕沙还地,全部培回农田之中,有助于粮食收成。”

这低洼的土地,自然在河流两侧,只是没有被开发而已。

一旦将塘基修筑,等于在河流两侧都围了道河坝,不仅可以减轻水患,疏导河水,还可以带动桑树的养殖。

这种现代化建设模式好处在于,可以让农民们充分的利用时间,连收割后的农闲都有活儿可干,不断地产出更多,也收入更多。

桑树可以用根须抓牢土地,防止流水冲击土壤,不断的加剧洪涝的恶化。

塘泥可以用来肥沃土地,让庄稼吸收更多的营养,也算是有机肥了。

至于这其中的细节,虞璁连讲带画,把底土表土的翻培都讲的清清楚楚,听得下面一溜人都瞠目结舌,只能不住地记笔记。

皇上讲了一半,终于接了虞鹤递来的热茶,缓了口气。

王守仁在旁边听得如获至宝,开口试探道:“只是这鱼塘,是否还再度收租?”

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百姓才肯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去抢占更多的资源。

如果这鱼塘的租子略高,恐怕政策布置下去,都只有寥寥民众肯响应吧。

“不收。”虞璁放下茶盏,擦了下额角的汗道:“朕有意效仿太祖,当年太祖曾允诺,凡开垦荒地者,免租三年,朕免鱼塘之租十年。”

他心里清楚,这等于把河道附近过于低洼而难以种庄稼的地方,都悉数的让给了那些百姓们种桑树养鱼。

比起勋戚藩王们占下的农田,这根本不算什么。

“回头你们同杨祭酒再开个会,”皇帝缓缓道:“他博闻强记,在这方面必然多谋多虑,桑基鱼塘之举先在江浙两广试运行,两年后再决定是否推广。”

说到这儿,虞璁突然想起来了什么。

好像……从朱元璋那时候开始,江浙一带的赋税就远高于其他省?

当年好像是因为张士诚在江浙百姓的支持下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