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节(3 / 4)

虞璁点点头,吩咐道:“朕记得乾钧堂二楼有个空地,你回头派人洒扫整理,等会我给个名单,明天第二天上午去那里开会。”

严世藩、徐阶这样搞文科的青年和少年,都可以放到衙门里去历练和深造。

可是如唐顺之、曾铣、杨博这种天生适合武职的,哪怕在兵部待个二十年,去国子监读五十年的书,都未必管用。

所谓因材施教,可对于将领们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个教育。

打仗,有灵性的天才知道要因地制宜,知道有诸多对策和兵法。

可很多武职完全是世袭下来的,别说兵法了,他们能注意到大的气候影响、地形影响,对进攻还是防御能有个基本的判断,都非常难得。

正因如此,虞璁才动了这个念头。

内市恐怕还得有一段时间才能拆了建大会堂,而且名字不一定要叫这个。

但是,这些青年才俊们被放在七部里忙碌些人人都可以替换的事情,实在是太糟践光阴了。

如果他们可以聚在一起,可以听听老一辈的文韬武略,一起讨论过去的经典战役,想必都会大有收获。

等时机一到,他们大可以进入军中,开始实操演练,又或者去统帅三军,指引兵士们正确的方向。

鹤奴接到名单之后,忙不迭让小太监和手下其他人去四处知会。

这名单中,眼熟的有几个,不认识的有十几个。

加起来接近二十号人,都将明天聚于乾钧堂的二楼,进行新的一轮会议。

往往在这种时候,皇上就格外需要一个人。

“对了,你再把杨慎叫来,明天他也来。”

鹤奴噗嗤一笑,心想果然。

俞大猷原本在执罡军里操练军士,一听说要叫他去开会,脸上当即露出老大的不乐意来。

唐顺之听了旨意想了想,总觉得皇上是另有用意。

至于曾铣、杨博这样去年中了进士,还在翰林院里老实呆着的新人,更是一脸的莫名其妙。

皇上这次的名单里,收纳了他所记得的青年名将,和寻仙考里对边疆政策颇有见解的几个人。

除此之外,他还请来了五位老臣又或者老将,权当做是指导老师了。

等二十个人坐下,屏息凝神的等了一会儿,皇上才姗姗来迟。

曾铣和杨博这是头一次面见圣上,满脸的紧张。

“万岁,”虞鹤小心道:“都来齐了,纸笔也备好了。”

“嗯。”虞璁示意他们不必起身行礼,抬手拿了根粉笔,唰唰唰写下三个大字。

军英阁。

毛伯温年近六十,从来没碰见过这一出,心里总觉得不太对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