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的听着,待李长海念完,皇上开口询问:“你们觉得交州知府贪墨案由谁去查最合适。”
京城每日都会有六百里加急将一些重要的折子送过来,那些折子太子和辰王都看过,两人会分别将自己的意见写下来,皇上阅览过后写上批注,再由专人送回京城,因此,就算是在路上,皇上其实也没多少闲工夫的。
七皇子想了想便推荐了一位大臣:“儿臣觉得督察院的闻大人就很好,闻大人为官清廉公正,而且老家就是交州的,这种贪墨案还是当地人查起来最容易。”
二皇子则是举荐了吏部右侍郎,五皇子直接不吭声,老僧入定一般垂头思索,他为什么要跟着南下?早知道这一路上如此煎熬,他当初就该装病啊,在家陪王妃都比这个强,他的小崽子也不知道乖不乖,他不在家有没有累到他娘……
“老大呢,你有什么想法?”
安王沉吟了一下才道:“儿臣刚入朝没多久,对大部分官员都不太了解,倒是张丛张御史有过一点接触,儿臣觉得他应该能胜任。”
皇上顿时一乐,他的好儿子们还真是时刻不忘安插自己人,他的记忆力很好,老六给他写过六部以及督察院那些人的分属派系,这三个儿子推荐的都是他们自己人。
“老六也说说吧。”
叶寒瑜略微一思索便道:“儿臣听这奏折是交州同知所上,他既然敢参奏交州知府,手上一定有确凿的证据,这种贪墨的案子只要证据确凿,谁查都差不多。
最关键的就是父皇派去的人能让交州同知相信,心甘情愿把证据拿出来。
儿臣对交州之事不甚了解,交州同知的名姓更是今日才知,实不知该推荐谁。”
鲁大人顿时眼前一亮,这些日子皇上召集各位皇子一起研读奏折,每每瑜亲王都有独特见解,他虽未如皇上所问直接推荐人,但却比其他王子干巴巴的回答言之有物多了。
鲁大人不由侧首望向主座之上的皇上,看来有些事他确实要劝一劝皇上了。
刑部尚书原本就极为欣赏叶寒瑜,经此南巡一行,对瑜亲王的印像更是上升了几个台阶,这种不争不抢朴实无华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工部尚书左大人抬起眼角看了一眼安王,然后又迅速的低下了头,还好,还好瑜亲王确实是对那把椅子没兴趣,他们也未发现他私下里与哪位大臣有特殊的交集,要不然安王图谋的大事必会波折重重。
接下来皇上又拿起几本重要的折子让李长海念给大家听,叶寒瑜从不轻易开口,不懂的就直接回:父皇,这件事儿臣以前没接触过,不太懂,儿臣想听听几位兄弟和各位大人是如何处理的。
明白的也不会推辞,有一说一直言不讳,这样的人若是为官会很不得上峰待见,因为太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