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她找来了几个之前做过厨子的。
就算前期不能做菜,至少也可以给她打下手。
店小二是个需要脚力的活,她从十几人中选了几个年龄不大,跟她差不多大小的,手脚麻利的男子。
专门负责一楼二楼的传菜工作,又选了两个和顾氏年龄相仿的婶子在厨房做些粗活。
顾氏一直说不用花这个钱,粗活累活她都能做,还能比在村里时苦了不成。
但林南一不想让她这么辛苦。
在心里,她已经将顾氏当成了自己最亲的长辈了。
最后总共留下了八人,中介费一共八百文钱,林南一利落的结了银钱后人牙子就把没有选上的人带走了。
人走了以后,一楼大厅瞬间空出来不少。
她简单开了个小会,认识了大家,后厨帮忙的分别是李大婶和赵婶子。
传菜打杂的四人分别是两兄弟,杨荀杨威,王前和王松。
还有两个厨艺还行的厨子,董淳和骆冀。
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后又介绍了晏温之和顾氏,“晏大哥以后就是管账的,顾婶子负责前厅和后厨,若是我不在,就听他们的安排。”
“还有,若是家里有账房先生的,也可以叫过来看看,晏大哥过不了多久就要去书院了,不能时刻在这里。”
骆冀当即说家里的弟弟就是账房先生,还是考上了童生的。
就是家里太穷了,才没有继续念书的。
分配好任务后大家就开始干活,杨家和王家兄弟打扫前厅,顾氏带着两位婶子整理后厨。
林南一则是带着晏温之出门扫荡。
买了需要的调味料之类的。
这里的调味料不多,但基本的也够用了,更何况海鲜本身就鲜,没必要用调味料来喧宾夺主,反而让它失了本身的味道。
一楼的每张桌子她都让人刻了鱼的招牌在角落,店里更是摆了不少让木匠做出来的海鲜摆件。
本就古色古风,加上摆件更加的有特色了。
忙完这些,距离开业日子只有三日时间了。
门牌已经做出来了。
这是她那日熬夜画出来的图纸,让王家兄弟把牌子挂到店面门口正中央,一块大红布盖着,不到开业时候是不揭晓的。
码头来往人本就多,这几日林南一的动静很大,现在又挂上了招牌,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林南一特地将二楼最里面的一个房间留出来作为自己的办公室。
这里的视线很好,可以看到河岸边停靠的船,也不会吵闹。
声势造的浩大最好的就是省了好些做宣传的力气,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好奇这是经营什么的了。
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