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帝国风云> 第66章 走向战争

第66章 走向战争(2 / 4)

在审核小毛奇提交的作战计划时,德皇明确提出,放在边境线上的牵制兵力过多,必然导致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不足,也就难以保证按计划攻占巴黎。至于借道比利时,德皇反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显然,在德皇看来,只要英国铁了心要参战,帝国陆军是否借道比利时并不重要。

七月十一日,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再次致电德皇,希望德皇能够在处置塞尔维亚的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并且表示,如果能够得到德皇的支持,奥匈帝国将无条件的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此事件上采取的任何行动。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德皇还能保持中立吗?

当天晚上,德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

虽然只隔了十多天,但是帝国大臣们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

大概是受英国外长格雷的答复影响,在这次会议上,主张和平的大臣少之又少,大部分大臣都认为有必要打上一场。

当然,话说的没有这么露骨。

很多大臣都认为,通过惩戒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打上一仗,能够打击俄国,有效遏止俄国的扩张野心。

这些人都认为,战争将局限在巴尔干半岛地区,就像前几次巴尔干战争,只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不会演化成欧洲大战,更不可能对帝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即便打败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显然,那些轻谈战争的人,都把战争看得太简单了。

对此,冯承乾的立场非常明确,即不打就不说,真要打的话,就要做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

不管冯承乾的建议是否对德皇产生了影响,帝国大臣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德皇的立场。

七月十二日,德皇回电奥皇,表示帝国将支持奥皇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并且将协助奥匈帝国采取任何惩戒性行动。

当日,驻扎在德奥边境地区的第九军团就开始了动员行动。

得到德皇的许诺,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事件上的立场变得愈发强硬。

只是,到这个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战争仍然可以避免。

这个时候,最积极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俄国与法国,而是英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萨拉热窝事件与英国没有多大关系,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英国像其外长承诺的那样,在欧陆政策上保持中立,那么不管战争是否爆发,与英国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七月十五日,格雷照会了德、奥、法、俄、意等国大使,提出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商讨解决萨拉热窝事件。

可惜的是,格雷的行动晚了一点。

准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