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就通过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向中国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接受在大体框架内达成的全部协议,希望尽快与中国签署停战条约,并且愿意在中国当局选定的地点签约。
既然日本已经服软,冯承乾与吴铁生也没多摆架子。
不管怎么说,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已卷入,而且日本在停战条件上做出了让步,也就没有必要拖下去了。
当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根据冯承乾收到的情报,日本正在加紧修复那几艘在海战中遭到重创的主力舰,甚至开始维修“加贺”号与“赤城”号航母。虽然这份情报明显有误,比如当时“加贺”号与“赤城”号都在神户港内,根本没有开始维修,也没有办法维修,最快要到一九三四年,神户造船厂才能腾出船台,但是日本海军正在恢复元气,而且很有可能在一九三四年获得挑战中国海军的能力。要命的是,即便到一九三四年,中国海军的实力也不可能恢复到战前水平,甚至不会有所提升。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维修主力舰的工业实力,所有在战争中受损的战舰都得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宣布中立,所以不大可能在战争期间替中国维修战舰。
到此,冯承乾也得考虑诿结束这场战争了。
十月三十一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上海见面,于当天下午正式签署了《中日朝鲜半岛与东海停战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当初商定的框架协议完全一致。
十一月一日凌晨,中日正式停战。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更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十一月一日,中国全国放假一天。
当天,中国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欢庆活动。连一些偏远乡村的农民也在为祖国取得的这场伟大胜利欢乎雀跃。
十天后,第一批入朝军队回国,在丹东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当时,甚至有很多人从其他地方赶来,专门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士。
与陆军受到的热烈欢迎不同,海军要低调得多。
十一月二日,冯承乾前往上海,拜访了专程来参加停战条约签字意识的里希特霍芬,通过他向德皇转交了一封感谢信,并且向时任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司令的希佩尔提出,希望尽快为中国海军的几艘主力舰提供维修帮助。
所幸的是,这个时候,德皇也在兴头上。
中日战争能够迅速结束,在德皇看来是他的功劳,因为没有他出面干预,中国肯定不会降低停战条件。
更重要的是,德皇相信,中国依然在化的控制之中。
此外,希佩尔与冯承乾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可以说,如果没有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