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帝国风云> 第49章 中国式奇迹

第49章 中国式奇迹(2 / 4)

就成为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最大潜在对手。

与美国站到对立面上,〖中〗国就更加需要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同样需要〖中〗国的协助。

由此可见,〖中〗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之前,冯承乾对〖中〗国的未来是比较悲观的,毕竟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反而因为〖中〗国在对日战争中,要求〖日〗本割地赔款,而与〖中〗国产生了矛盾。

直到一九三五年,冯承乾才有了拨鼻见日的感觉。

当然,冯承乾非常清楚,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力援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顽症。

说得形象一点,〖中〗国就像一个卧榻数十年、正在缓慢康复的病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就是一副大补药。显然,如果一口气服下这碗药,〖中〗国的病不但好不了,还有可能伤了根基。要想彻底康复,除了需要对症下药,还要缓慢条理,并且在康复治疗中加入适当的〖运〗动,增强体魄。

这也正是冯承乾为〖中〗国开出的“药方”

在实际操作上,冯承乾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基础做起。比如,在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时,冯承乾就很有目的性,只选择了其中最有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盘接收,并且把人才培养放在了最高位置上,而不是重点引进技术。说白了,冯承乾的目的是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让〖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与科学家掌握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技术,并且在吸收之后合理利用,产生自己独有的技术,从而获得“造血功能”。

拿海军建设来说,当时冯承乾就没有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战舰。

按照冯承乾的要求,术靖国在处理造船工业合作项目的时候,

把引进技术、设备放在了第一位。比如,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大造船厂帮助〖中〗国造船厂兴建四万吨级船台,从而让〖中〗国造船厂能够独立建造大型战舰。又比如,通过引进万吨级水压机,获得了生产高强度装甲钢板的能力。

当时,海军只引进了一种舰艇,而且只是设计图纸。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

虽然潜艇的吨位比主力舰小得多,但是对建造工艺的要求高得多。当时,全世界也就只有七个国家能够建造潜艇。主要就是,潜艇的耐压壳体需要极高的制造工艺,而且对焊接的要求也非常高,没有足够先进的工业技术,根本制造不出合格的耐压壳体,也就造不出合格的潜艇。

事实上,当时〖中〗国海军最缺的也是潜艇。

早在一九三三年,冯承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