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塘鹅”增重了近六百公斤。
除此之外,海军还提高了鱼雷攻击机的作战半径,即要求在正常起飞重量,也就是执行鱼雷攻击任务的时候得超过六百公里,最好能达到七百五十公里,而在最大起飞重量,即执行水平轰炸任务的时候,要达到五百公里,最好能达到六百公里,且两种情况下都得保有十五分钟的余油。
所幸的是,海军对速度指标的要求并不高,甚至降低了速度要求。
这也与实战有关。
在与日本海军的战斗中,中国海军就发现,不管是战斗机、还是鱼雷攻击机,低空速度都快不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防空战斗机在对付鱼雷攻击机的时候,很少尾追攻击,大部分时候都是俯冲攻击。显然,速度快不快并不重要,关键是得有足够的敏捷性,以及较高的抗打击能力。
可以说,如果海军没有降低速度指标,以当时的技术水准,根本无法设计出能够满足海军全部要求的鱼雷攻击机。
在海军的众多要求中,最独特、也是最奇怪的,就是采用内置式弹舱。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必须把鱼雷挂在弹舱里面,而不是像“翠鸟”那样,直接挂在机腹下面。
海军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主要是考虑鱼雷的安全性。
当然,这么做也能降低飞行阻力。
问题是,当时海军已经在研制五百五十毫米航空鱼雷,因此鱼雷攻击机的内部弹舱就要做得足够大。
受此影响,“塘鹅”成了一种非常难看的战机。
从侧面看,“塘鹅”的机身又短又粗,就像是一只大肥鹅。也许正是如此,海军才为其取了这么个不雅的名字吧。
严格说来,“塘鹅”不是一种优秀的鱼雷攻击机。
主要就是太笨重了,基本上没有灵活性可言。如果不是有厚实的装甲保护,“塘鹅”的战损率肯定会高得吓人。根据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曾经有一架“塘鹅”在被打掉了半截机翼,被二十毫米以下口径的高射机枪击中了一百多次之后,依然返回舰队,成功降落到了航母上。要是换成其他任何一种战机,哪怕是中国空军的攻击机,在类似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侥幸返航。
“塘鹅”在中国海军中的服役时间非常短暂,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交付之后,仅在一线部队服役到一九四二年四月,总共只有九个月。只是,“塘鹅”在整个大战期间的产量高达一千四百架。也就是说,大部分“塘鹅”不是在航母上服役,而是做为岸基飞机使用。有趣的是,“塘鹅”最主要的战场不在海洋上,准确的说不是参加舰队作战,而是作为战术支援飞机使用。主要就是,“塘鹅”的弹舱足够大,而且载弹量惊人,还能在翼下挂架上携带数枚小型炸弹,在执行水平轰炸任务的时候,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