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之间,八十毫米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尺度。二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已被陆军采用,而海军又一直没有与陆军统一火炮口径。比如陆军重型野战跑的口径为二百毫米与一百七十毫米,与海军同等级舰炮的口径完全不同。如果选择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得采用陆军的口径标准,那么也就得在后勤保障上听从陆军的安排。三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在中德军火贸易制度化之后,中国每生产一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需要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支付一笔专利费。虽然不用直接出钱,而是从军火贸易中扣除,但是最终总会造成国家资源浪费,自然比不上采用自行研制的高射炮了。
有趣的是,南昌兵工厂在研制八十毫米高射炮的时候,大量借鉴了德军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优点。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南昌兵工厂是国内生产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厂家。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南昌兵工厂总共生产了近三万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与坦克炮,其中还有五千多门返销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当然,为战舰配备八十毫米高射炮,算不上是最大的改进。
一九四二年初,武汉兵工厂完成了电磁感应近炸引信的研制工作,并且顺利通过了海军的验收测试。
虽然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当时的电磁感应近炸引信还不够可靠,测试中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起爆率,比海军提出的百分之八十差了很大一截,但是测试表明,这种引信能够把大中口径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武汉兵工厂还同步完成了近炸炮弹的研制工作。
结果就是,在通过了并不严格的海军验收之后,武汉兵工厂从三月份开始,就启动了近炸炮弹的生产线。
一切顺利的话,六月底这中炮弹就能提供给作战部队。
因为八十毫米高射炮还没有推广,所以武汉兵工厂最先生产的都是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弹。要到一九四二年底,在绝大部分战舰都配备了八十毫米高射炮之后,八十毫米近炸炮弹才会量产。
当然,这也与炮弹的研制难度有关。
因为电磁感应近炸引信没有做到小型化,所以要装进口径更小的炮弹里面,在制造方面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最初的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弹头覆铜厚度就比常规炮弹薄了零点五毫米左右,而这点差距导致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因此出现了炸膛等危险事故,在投入部队使用后饱受诟病。
只是,技术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柏林”号回国维修改造,让航母战斗群少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只是补充了一艘防空巡洋舰,所以防空力量并没削弱。
问题是,防空巡洋舰根本无法与大型巡洋舰相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