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使其直接适应新式炮塔的炮座。而没有对炮座做修改。也就是说,在新式炮塔制造出来之后。可以直接更换,不需要对战舰做太大的改动,更换所需时间也就几天而已。
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三世”号与“威廉一世”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服役。
可见,如果凭借自身实力,到了一九四三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别说扩大优势,还将彻底丧失优势。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将拥有六艘快速战列舰、两艘战列巡洋舰与两艘大型巡洋舰,主力舰的数量将超过本土舰队。
只是,英国皇家海军靠的并非自身实力。
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海军提供的支援,英国皇家海军早就丧失优势了。
到一九四三年初,美国海军的实力,准确的说是主力舰的数量将有一次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将大幅度增强。
这就是,“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都将正式服役,“依阿华”级的首舰也将建成。
有趣的是,当时“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即“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已经正视服役了,而且前者还在十一月的时候去过加勒比海,但是没有开往太平洋,在十二月初就回到了切萨皮克湾。问题是,美军却一直没有把这两艘战舰编入战斗序列,因此这两艘战舰处于“未服役”状态。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显然不想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当然,到一九四三年初,情况也许会有所变化。到时候,在公海舰队新获两艘快速战列舰,而皇家海军的“前卫”号又迟迟不能服役的情况下,就算美国海军不大乐意,也会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这样一来,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国本土舰队就将拥有九艘快速战列舰。
当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到一九四三年初,大战期间设计得最为完美、性能最为均衡的快速战列舰,即在战后被很多人认为是“超级战列巡洋舰”的“依阿华”级就将陆续服役,其首舰“依阿华”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建成。
可以说,“依阿华”才是各国海军理想中的快速战列舰。
在火力上,“依阿华”级比“南达科他”级并无显著变化,但是用身管更长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取代了四十五倍径的mk6型,而且主炮的最大仰角有所提高,最远射程超过了四十公里,在使用重弹时的穿甲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使用轻弹时的穿甲能力也提高了接近百分之十。
防护上,“依阿华”级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水平防护,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两百毫米,超过了所有的战列舰。根据美军测试,“依阿华”级的水平装甲足以抵挡住从八百米高度上投下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侧舷防护上,“依阿华”级的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