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决定放弃澳洲之后,美国就把重点转到了夏威夷群岛。
当时,大约有一千四百艘美国船只在太平洋上航行,其中半数都在夏威夷群岛到美国西海岸的航线上。这些船只,总共组成了十六支船队,每一支船队的规模都在三十艘以上,而且大部分都是标准的万吨轮。要想切断通往夏威夷群岛的几条航线,至少需要随时保证有六十艘以上的潜艇在这些航线附近活动。正常情况下,这些潜艇将分成几个群体活动,以“狼群”战术发起攻击。
显然,四十艘潜艇不算多。
从战略上讲,潜艇执行破交任务的价值更大。
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迟早会攻打夏威夷群岛,因此现在阻止美军向夏威夷群岛运送兵力与作战物资,等于为今后减轻了作战负担,也等于加重了美国的战争负担,削弱了美国的战争实力。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没有动用潜艇执行侦察任务。
只不过,并非所有潜艇都在夏威夷群岛活动,也并非所有潜艇在完成了作战部署之后会沿正常航线返航。
道理也很简单,总会有一些潜艇在执行作战部署任务的时候找不到猎物,不得不带着鱼雷返航,而这些潜艇的艇长自然希望能够在返航的时候碰上好运,也就会去一些美国船只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就是说,在返航的时候,这些没有在作战部署中用掉全部鱼雷的潜艇往往会靠近夏威夷群岛。
当时,遇到美军驱逐舰的是“海星”号潜艇。
这艘潜艇已经在东北太平洋上活动了一个半月,在六月十六日转向返航,而在返航的时候还有十四条鱼雷没有用掉。可以说,“海星”号在这次战斗巡逻中的运气很不好,只遇到了一支船队,而且该船队还得到了护航战舰的严密保护。结果就是,“海星”号在一个半月的作战部署中只击沉了两艘美国船只,而且其中一艘是排水量只有一千吨的小型货轮,取得的战果并不多。
结果就是,在返航的时候,“海星”号没有走北太平洋航线,而是靠近了夏威夷群岛。
当然,这也与中国海军的部署有关,即在夺回南鸟岛之后,中国海军在加强该岛防御的同时,扩大了临时码头的容纳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潜艇补充燃油,以便为一些燃油不足的潜艇提供帮助。
也正是如此,才有像“海星”号这样的潜艇走中太平洋航线返航。
要知道,这条航线别北太平洋航线多了大约三千公里,如果不能在南鸟岛停靠,很多潜艇根本不可能返回关岛。
当然,这一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在夺取了威克岛之后,远洋潜艇就可以在威克岛进行补给,甚至可以直接部署在威克岛,根本没有必要返回关岛,从而使其在战区内的部署时间延长二十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