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1627崛起南海> 第3269章

第3269章(2 / 3)

月初杭州事发,海汉宣布要讨伐大明之后,明廷这边也很快做出了反应。

明廷自知武力远不如海汉,如果全面开战,只会让明军陷入各自为战,被海汉军分头歼灭的境地。而北京、南京两地,是海汉必攻之地,也是大明统治的象征,只要集中兵力守住这两座城池,那后续不管是反攻也好,议和也罢,总之都还能有回旋的余地。

基于这样的战略,明廷便下令华北地区的明军部队向顺天府集结,意图要在京师外围打造出铜墙铁壁。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明廷甚至被迫放弃了驰援北边的山海关,将驻守当地的边军当作了消耗海汉兵力的工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华北地区三条战线并不均衡的兵力部署状况。

北方大区发动的三条战线中,北线的陆六师打得最为艰苦,在山海关与大明边军连场恶战,推进速度缓慢。

中线由陈一鑫亲自指挥的部队轻松夺取天津,但随后却被大量的战俘拖慢了攻势,算是预料之外的突发状况。

相较之下,南线的陆五师应该是最为顺利,从登莱一路推到了黄河边的利津县,才正式跟明军交了一次手。

原本以为明军会在黄河沿岸部署防线,但海汉军到达黄河后,才发现当地的明军集结是集结了,却没有统一行动的能力,根本未能在海汉军抵达之前组织起像样的防线。

于是陆五师师长孙丙几乎没有费太大力气,便击溃了利津附近的明军,然后顺利渡过了黄河。

随后一路向北,经沾化、海丰、庆云,进入到河间府。这一路明军只在沿途围观跟随,却一直不敢出手阻拦海汉军的行进。

除了双方派出的侦骑偶有互相绞杀之外,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自然也不会因为战俘过多拖累行军速度。

不过进入河间府之后,孙丙就下令放缓了行军速度,因为前方有一座海汉军不得不攻的大城——沧州。

沧州建城始于西汉年间,不过在明初燕王朱棣夺权的战争中,沧州城毁于战火,如今的沧州城是在那之后另行选址重建的城池。因其形如古时的幞头官帽,因此沧州又被称作幞头城。

沧州城东有镇海门,北侧是拱极门,西为望瀛门,而南边则有一大一小两座城门,分别是阜民门和迎薰门。

沧州城东距离渤海海岸百里,城西紧挨着便是京杭运河,海汉军想穿过这个地区继续向北行进,那就必须得先拔掉沧州这颗钉子。

而明廷也很清楚沧州的战略价值必然会引海汉主动来攻,总不能弃城避战,只能做好在这里迎击海汉军的准备。

河间府境内阜城、东光、南皮、兴济、青县等地的驻军,几乎都调集到了沧州附近,还从西边的保定府调了几营明军过来,总兵力近三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