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直觉头皮发麻,不敢含糊了,连忙抬手道:“奴婢明白。”
自崇祯继位以来,处理的最多的,就是他人!
崇祯喝了口酒,目光没有离开他身上,道:“朕希望朝臣们,用心做事,心思要在政务上,做得好,朕自然会给权力。”
魏忠贤头低的更多。
崇祯的话言外之因是:做的好才会有权力,
做的不好,就不言而喻了。
崇祯注视着魏忠贤,心里判断着此刻魏忠贤的想法。
他从来没有小看过魏忠贤,认为他单是依靠天启的懒政与宠信就能威压百官,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那就太单纯了。
魏忠贤躬着身,同样在揣度着崇祯的真实想法。
他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揣摩上心,之前他惶惶不安,对崇祯完全不了解,是以举足无措,仓皇应对。现在,多少能镇定下来,小心推敲了。
好一阵子,崇祯放下酒杯,道:“魏卿,朕听说,崔阁老对于兵部的变革,有不同看法?”
魏忠贤躬着身,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道:“这个……奴婢倒是听说了,说是与兵部的堂官有些争执……应该,只是政见不同,并无私怨。”
崇祯伸手拿起筷子,道:“那就最好不过。”
魏忠贤神情不动,心里却大感压力。
崇祯吃了口菜,目光幽幽,都是思索之色。
崔呈秀之所以与李邦华争执,确实不是为了旧怨,而是在于兵部的改革上。
兵部提出了三条改革路线,第一条,是整顿天下卫所,将大明所有卫所进行清理、合并、削减,目标是整顿废弛的武备,提炼强兵。
第二条,是针对兵部的权职的改革,这也是崔呈秀与李邦华争论的核心。
在李邦华的计划中,两京兵部合一,实际裁撤南京兵部。
南京,在大明有特殊的地位,既是开国国都,也是第二国都,大明祖训:北京难为,退守南京。
南京还保留着一套与北京几乎一模一样的官吏体系!
曾经的兵部尚书崔呈秀,拿着这个理由,与李邦华争执了多日。
纵然李邦华讲再多,崔呈秀就是拿着这些祖训规矩,加上官位,压的李邦华怒气难抑。
最终,两人在兵部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李邦华直接指责崔呈秀是为了他的亲信,刘廷元,这位就是南京的兵部尚书,现任。只不过被崇祯以‘另调他用’为由,闲置在京城快两个月了。
崔呈秀则还击,李邦华是携私怨,以此泄愤,攻击于他,并非是出于公心。
朝臣之间的正面冲突,在大明那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都是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