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于朝中,树敌太多了。”
此时,庾亮与皇室宗亲、王氏家族、强藩陶侃之间都有着明显的矛盾。
庾亮与皇室司马宗之间的矛盾源于明帝朝。
时皇权伸张,南顿王宗和元帝虞妃之弟虞胤得以重用,于殿内掌禁兵,并集结勇士为党羽,对庾亮等朝臣极为轻慢。
庾亮、王导趁明帝病危之时,剥夺司马宗的兵权,结果导致庾亮专权,引起皇族不满。
“宗遂怨望形于辞色”,而司马宗“又素于苏峻善”。
之后,二人矛盾激化,司马宗不满庾亮欲密谋废之,如今更是出走广陵。
王氏家族在统治集团中资历声望较高,王导对庾亮专权内心不满,庾、王之间不得不互相克制。
两家在建康,遂还能相安无事。
庾氏为世家大族,有着十分强烈的士族意识,对寒人出身的陶侃自是轻视和不信任。
以至于后来苏峻叛乱,庾亮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苏峻,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这苏峻都反了,庾亮居然还在防备陶侃!
这进一步说明庾亮最先考虑的还是对付陶侃,对苏峻反倒不以为意。
此时,陶侃控制尤为重要的荆州地区,并且对庾亮也有着敌对情绪。
“陶侃、祖约疑亮删除遗诏,并流怨言”,后苏峻、祖约发难,陶侃持观望态度。
由此可知庾、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隔阂。
“宗亲、琅琊王氏、陶侃祖约苏峻,皆有仇怨,况我朝方立未久,中书令用人任事过于急躁,与之联姻,日后恐有祸患。”
赵盛不是外人,因此这种事情,赵越是直接说出来了。
东晋是一个侨寓政权,政局不稳,就其现时的形势而言,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安置北方迁来的侨民,如何处理南北世家大族之间、地方流民武装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边境上不时的外来威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东晋政权的存在与否。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笼络人心,求得生存,以此稳定统治基础。
王导辅政的时候,实行的是“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宽和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强调统治阶级内部以和为贵,不至于激出动乱,使得基础不牢的东晋政权能够尽快稳定下来。
王导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这种“愦愦”之政,是适应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的。
庾亮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政策,主张“任法裁物”,采取严厉激进的方式,以求重振晋朝。
这样的峻急之举招致各方怨怒,甚至发生乱事。
苏峻、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