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东晋:从北归流民帅之子开始> 第一百零五章 板授制度

第一百零五章 板授制度(2 / 3)

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即特殊又重要的任官制度。

在战争不断、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各个割据政权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各个对立政权之间的矛盾都十分突出。

中央政权为了保证其皇权,就必须扩大地方方镇的自主权,以获得他们对皇权的支持,共同抵御外敌。

但与此同时,中央也要控制其势力的极度膨胀以防止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之势的情况出现;地方为了增长其实力,就开始向中央争取争取更多的权力,以维持其存在的重要性。

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板授制度的盛衰也随着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此消彼长而有所变化,并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个板授制度,自然是有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的。

积极影响主要有三个。

其一,板授制度的确定,缓解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由于其任官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争期间的军事效率。

在战乱不断的年代里,中央政府承认板授制度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地方豪强势力的妥协,以争取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支持,共同抵御外敌或镇压反叛。

在对外或镇压反叛的战争中,由于其可随时自行任命,因此,板授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军事效率。

在军事危机时刻,为适应军事需要而临时板授的作用则不能忽视。

在军事第一的战争年代,板授制度的灵活性,使其能临时性地及时任官,有效地把握住了军情并提高了军事效率,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此次战事的胜利。

其二,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板官在晋时开始成为一种正式官职,正式列入了国家的职官体系。它虽成为了国家正式品官,但拥有板官的那些人却不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其自然也就无实职。

但是,由于他受板主的赏识,可以领、署等的形式摄理职务。

这些板官承担了国家正式官员的职务,但却无俸禄。

因此,对于国家来讲,它的存在,就相对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三,为国家吸纳了大量的人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有才能之士可能因门第等原因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板授制度的任官由于不经选举这一程序,且多以才能为用人基点,因此就成为吸纳那些有才无德或身份低微、门第不显但却有才能、武用之人的有效途径。

当然,有好处自然也是有坏处的。

板授制度天然挑战中央权威,从此,那些由王公大臣及地方自行任命的、本应由国家任命的官职在制度上得到了中央的承认,这也就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削弱及地方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