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东晋:从北归流民帅之子开始> 第一百一十章 桃叶夜渡

第一百一十章 桃叶夜渡(4 / 5)

下,把它丢给赵盛。

“这坐船,当真难受。”

赵盛喝了一口水,脸色稍稍好了一些。

“日后我骑马过江。”

赵越被这族弟给逗笑了。

“待将历阳掌控在手,平定了内乱,你我兄弟二人直接打到长安去,到时候,就不必坐船了。”

赵盛重重点头。

“好!”

“麟哥儿,让他们快些收拾辎重财帛了,我们还得乘夜赶路呢!”

从建康到历阳,有七十公里的路程。

若是从历阳到建康,一日内便可到达。

毕竟历阳在建康上游,从上游过来,是可以坐船的。

从建康到历阳,坐不了船,便只能老老实实的走了。

加上赵越这一行人有辎重的原因,一天至多走三十公里。

也就是说此行得走两日。

像是日行百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很少出现的。

《尉缭子》有言:“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40里速度。

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的不断发展,关于行军速度这一方面,并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尉缭子》中提到的行军速度,也是古代军队普遍的速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古代行军条件身上说起。

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都是决定军队行军速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条件在古代都饱受制约。

如果一支军队数量庞大,在古代的道路条件下,行进的路上本就困难重重,而行军的速度又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

古代行军辎重的运输一般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当辎重部队行进时,道路已然经过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措施,也延缓了军队行进的速度。行军时首重防止敌军偷袭,这对于行军速度就有很大的影响。

在影视剧中,甲胄齐整行军的场景,在古代战场上一般不会出现。

古代的甲胄重量很大,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以较为轻便而被推广的布面甲,也有20多斤的重量,加上武器装备等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

因而,古代的士兵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一般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

至于兵士,则需要尽量节省行军中的体力以保证在肉搏战中有足够的体力作战。

古代的士兵行军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