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李棣成实无官位、衔位,亦无封号封地,更未曾开府,故而居末位。
六位皇族,各自踏上各自的车架。
礼乐再起,旌旗招展,队伍随之出发。
祭台离福安县的县衙并不遥远,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可以抵达。
福安置县长久,这处祭台的历史更是相当久远,比大梁的历史还要长上不少。
祭台乃是前朝钦天监所设立,大梁也未曾有再建的想法。
祭台毗邻淮安河,它由八十一级台阶,分为九层。每一层高一丈一,共九丈九,最高层是一处平台。
平台上设置有四簇篝火,定住四方山水,长久不灭。
篝火交线的中央,则是一尊青铜铸就的母鼎。
鼎重两千四百三十六斤四两三钱,四足两耳。鼎身巍峨庄严,上铸有盘龙纹与饕餮纹,线条清晰有力,极其工巧。
每日清晨,鼎内都会点燃檀香,已经积聚了厚厚的一层香灰,也可以说是香土。
若是依据道门之理,光是这只母鼎与鼎内的香土,便可以震慑妖邪,趋吉避凶。
祭礼的队伍抵达此处时,一应的用物都已经准备完全。
祭台之上,四方扬起风幡。
河岸四处已经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凑热闹的地方百姓,也有专门过来欣赏祭礼的地方豪绅。
礼部主持待四方风止,时辰正到之时,朗声道:
「吉时已到,起礼!」
太子殿下从礼部主官手中接过一只黑玉所制的大碗,碗底绘有山水图,碗中搁有泰山土。
太子爷将这只黑碗举至胸前,一步一步地踏过八十一阶台阶,层层而上。
在他的身后,五位皇亲随之拾阶而上。
不过最后能登顶之人,只有太子殿下一人。
淮南王与容亲王站在第九层便不再前进,其余皇亲也按照顺序随之降阶。
太子爷手持黑碗行至高台的边缘,将手中黑碗倾斜,碗中的泰山土随之倾泻而下。
惠风再起,吹拂泰山土,将其带到河水各处。
「山水相和,共佑大梁!」
太子以母鼎为中心,环绕三周,手中黑碗放置在母鼎之上。
随后太子爷接过檀香,分别行至四方篝火,点燃香火。
香火燃后,太子爷在正面淮安河的母鼎方向站定,口诵祭河文:
「昭武十二年,子代皇帝告于河渎之灵。坤元涌溢,江渎作沴。浩浩洪流,实裨阴沦。通源导物,含介藏鳞。启润万品,承育苍旻。惟圣作则,惟禹克遵。浮楫飞帆,洞厥百川……肇开水利,漕典载新。千舻桓桓,万艘斌斌。保我大仪,惟尔作神。」
诵文事毕,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