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又走了三个,也都是用不惯两头尖擀面杖,并对和面下剂子的标准适应不了,以前都是按着自己的习惯干,没人约束,现在有了约束觉着不自在。
后来又招上三人,走了俩留下一个。
两个本地女工没走的主要原因是工资问题。这里每个月两千五,比别的饭店高三百。每个月三天带薪休息,三百块钱满勤奖,还有工分跟着,很吸引人。
但俩人干活确实不咋地,态度不好不说效率还低,别人擀皮都是一次性四个,有时六个。她俩一直是不紧不慢的两个,并说是最大能力了。
这些情况老谭都知道,想把饺子工都从省城调,但显然不现实。现在学面点的女孩子少,省城也缺饺子工,来的三个女工是忠清和王红做了很大工作,要不然不来。
在本地招确实费劲儿。
费劲儿也得招呀,不能没人包饺子。以后开分店需要的饺子工更多,这问题得提前解决。
“本地的两个饺子工也不是懒,可能这地方人都这样。杨志军说配菜的两个砧板也是到点就走,一轮到值班就不愿意,有时候还骂骂咧咧的。”雅茹说。
“嗯——”老谭深思着,过了一会儿说:“等开资的时候估计能有改变,咱家的工资不低,把满勤奖算上超别的饭店有五百块钱,等拿到钱了,看钱的面子也得好好干。”
“主要是没压力,觉着不用她们咱们不好找人,拿一把。另外咱家生意好,活多,比别人家累,一看这生意都不爱来。”雅茹说。
老谭咂了下嘴,说:“是这情况,咱家上班就没闲着时候,抽根烟的功夫都没有。在别人家能抽根烟扯扯蛋——”
“咱家是累,但挣的多,也学东西呀。就说那两个饺子工吧,不在咱家干的话出去找活,别的老板肯定爱用。她俩来的时候啥样?现在啥样?出去都能当小组长。”雅茹说。
“嗯,咱家是锻炼人,学手艺的地方——但这人员问题得解决——”老谭有些犯愁。
“不行从老家那边找,老家人干活实在,还认干。”雅茹说。
雅茹提醒了老谭,不禁眼前一亮,使劲儿的在大腿上拍了一下。
“对呀,从老家找!”
“咱家那边小姑娘小小子不好找,现在也没几个出来打工的,家庭条件都好。像咱们这么大的,还有比咱们岁数大的,大部分在家闲着。我老叔和我老婶,给他家我小弟结完婚就分家另过了,地大部分给了儿子媳妇,就那样儿媳妇还不乐意呢。
过年的时候我回家,跟我说要是有啥合适活给联系联系,想出来挣点儿,要不然连个零花钱都没有。跟儿子要倒是给,还有儿媳妇呢,儿媳妇不愿意呀。”雅茹说。
“都那样,现在有几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