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抬手示意,“我要撤手了,你收好。”
这是放弃了。
看了半天,肯定是有想买的意思,结果却因为谈价问题,先后两个让他极不舒服的疙瘩,导致了放弃。
说走就走。
“哎,老先生,古玩行里,谈价总得有几个来回吧?”摊主还喊了一声,老者却不带回头的。
吴夺在围观众人还愣神的时候,就接手了,“再劳烦你一会儿,我也看看。”
摊主便就点点头,和吴夺两人一起又拉开了卷轴。
宁霜他们三个也一直没走,见吴夺上手了,便又围到了吴夺身边。
吴夺刚才跟着老者已经看得七七八八了,这会儿上手,主要就是听。
结果,虽然没有听到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是基本内容却也了然了。
这幅书法本身,是明代后期仿写的。
在明代后期,书画作伪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境地。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喜欢收藏书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以不乏钱财的商贾为代表。
在这种条件下,作伪名人书画来牟取暴利,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
著名的“苏州片”,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
而且在明代后期,书画作伪也不止于苏州。
元代距离明代比较近,“样本”相对较多。所以在当时,仅仅是作伪元代名家书画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也仅仅是在江浙地区,就多达数百家!
而这幅书法的仿写之人,却是出自开封。
“苏州片”之中,画比书法多;而明代后期的开封,也出现了一批人,主要伪造唐宋元时期的名家书法。
什么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的苏黄米蔡······而元代被高仿最多的书法家,主要就是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这三个人。
开封的这一批人,其中有一部分书法造诣不低,而且模仿能力极强;既然能形成一个产业,也可见一斑。
而“开封书”与“苏州片”相比,最大的差距并不是书法本身,而是做旧水平。
根据一些记载,开封地区伪造名家书法,笔墨形神兼备的并不鲜见;但做旧却不太自然,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容易被识别。
但是呢,这一幅高仿康里巎巎的书法,却又有一些“波折”。
当时伪造出来之后,并不是在开封当地做旧的,而后又经过了苏州钦家的做旧!
苏州专诸巷钦家,在“苏州片”的作伪大军中,名声极响,号称“钦家样”。当然了,这肯定是恶名。
钦家父子兄弟全部上阵,分工协作,伪造宋元以来的名家书画,涉及的名家多达数十人,而且巨幅长卷、短幅小条,等等形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