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作锬,其刃长二十五厘米左右,呈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刃口直线前收为锋,极具杀伤力。说得再形象一些这铍就像一杆按在长柄上的又宽又重的剑,可以刺、劈、挑、扫。但凡能使用这种兵器的无一不是膂力过人的猛士。
而戟则是长矛和戈的结合体,前端是尖锐锋利的矛头,后面是尖锐而略带弯曲的横刃主要用来对付敌军骑兵和车兵。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这说明秦军是极为讲究配合作战的。
秦军大阵通常由前锋、本阵、两翼和后卫构成。而前锋又由若敢小方阵组成,每个小方阵三横列每列六十八人整个小方阵共计二百零四人,其中三人带甲其余人轻装。这二百零四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也有少量持戟士兵其作用是用来保护弩手压住阵脚。这一个一个的小方阵组成一个长达十里左右的前锋方阵,这就是秦军赖以横扫天下的箭阵。
前锋之后的本阵是由每三十八列步兵纵队为基本单位所组成的本阵,在步兵当中除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纵队与纵队之间排列着战车部队,这样安排是便于让战车出击。本阵之后就是后为其形式和前锋基本相同,都是由一个个三横列的小方阵组成,但是后卫的每个小方阵全部都是重装甲士。
秦军两翼内层是弓弩手,外围是盾兵和跳荡兵,也就是轻装步兵,而骑兵则在最外层,秦军大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七成以上。
这种布局符合兵法中“前轻后重”以及“阵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的理论,即列阵要紧密,遇敌进攻时则攻不破;前锋要疏松,向敌进攻时便于战斗。
每到临战之时,必然是前锋和本阵中的轻装战士,也就是秦军中的锐士前出散开,组成散兵群袭扰敌人。重装战士变阵,减少纵深扩大正面,以便发动长铍冲锋。
秦军大阵厚实严密,一眼望去如同用钢铁浇铸的一般黑压压的望不到头,竖起的铍和戟没有任何装饰,在太阳的照射下放射出冷森森的寒光。全军将士屹立不动,严整的军容,扑面而来的杀气再配上庞大军阵黑色的战甲,让秦军犹如一片凝固的黑色浪潮又像是一块从天而降巨石压在楚军的面前。
风呼啸着吹过,秦军大阵中数不清的战旗上下翻飞猎猎作响。和秦军庄严肃穆萧杀的气氛不同,楚军的旗帜和军装基本上都是红色的,若从天空俯瞰,大地上一个巨大黑色的方阵和一个同样巨大的红色方阵真可谓泾渭分明分外醒目。
大秦以水为德,水位黑,故此秦人尚黑。而楚人以火为德,火为红,故此楚人尚红。从两国的国家颜色上来看就知道,老天其实早就告诉人们大秦和大楚注定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
景阳和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