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得到快速发展。发电量从战后的光华十七年的713亿度增长到光华二十七年的1167亿度,提高了65%。新兴工业有汽车业,电力、电机与电器业,无线电气工业,航空工业,电影业。汽车生产从1900年的8000辆增加到1927年的4.2亿辆,汽车的使用推动了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并促进了石油、轮胎制造、公路修建及钢铁业的巨大增长,加油站遍布全国各地。唐绍仪内阁执政时期,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北洋证券工业指数从战前的192点升至1927年元月的288点,工人就业率98%,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小汽车成为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小城镇迅速成为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战时住宅建筑规模大为缩小,为战后住宅建筑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几十层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华人的生活水平使欧美人吃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光华盛世”。 1927年,全世界使用的汽车91%是中华帝国生产或者中华帝国公司授权海外基地组装生产的。收音机在中华帝国已经是普及于寻常百姓家的设备了,并成为中华帝国新婚家庭必备之物。汽车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和建筑业成为20年代中华帝国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国民总收入从1919年的650.9亿龙币增至1927年828.1亿龙币。人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7年的681美元。中华帝国向海外的资本输出额从1918年的70亿龙币增至1927年的272亿龙币(二者都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国欠中华帝国的债务),中华帝国的商品输出从1919年的69.71亿龙币增至1927年的151. 57亿龙币。从1919年到1927年,中华帝国的整个工业体系生产率提高40%,农业提高26%。北_京、天_津、上_海成为全球前三大金融中心,伦敦则降至第四位,纽约在中华帝国的控制下成为第五,柏林屈居第六位。
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的危机。
首先,是农业长期不景气。农产品价格下降,很多农民陷入沉重的债务,有的失去农田,背井离乡。许多农场主也破产了,农民的收入偏低,购买力大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战后欧美各国的农业生产已相继恢复到战前水平,中华帝国的农产品输出大为减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生产增长不快,结果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其次,一部分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矿、造船、制革等部门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开工不足,不少工人失业。再者,由于企业集中程度高,兼并之风盛行,中小企业受排挤,财富分配变得悬殊起来。据中华帝国商务委员会1926年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中说:“国内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