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又有义仓,义仓则是每个乡里建一个仓,由乡民纳粮,自己管理,也是备灾之用。
现在李超提出,要派朝廷的人来接管这些粮食。仓里的粮食,依然是用做本地救济之用,但管理、发放都得由朝廷的人接手,以保证公平和及时救济之用。
“其二,常平仓加紧收粮,可以提高一些价格,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几个宰相听到这两条时,觉得倒还不算是什么太过份。
不过李超的第三条,却是让他们都目瞪口呆。
“其三,特别之时行特别之事,朝廷下诏,各家粮商粮铺,必须马上向各地官府登记报备,把所储存粮食种类、数量、仓储位置全都通报官府登记,所有粮商粮铺须将一半的存粮以市价卖给官府常平仓。”
“各地田产超过百亩的地主,如果家中存粮超过百石,则要将超出的粮食部份的一半以市价卖给官府。”
“九品以上官员和拥有勋爵之贵族,则家中人均二十石存粮以外粮食,也需要将超出的一部以市价卖给官府。”
李超说的这种以市价卖给官府的强制行为,其实也不是稀奇事。
这种官方的商业行为,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和买。在秦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一般是官府向民间采购丝麻等商品,以满足官需军需。到了后来,丝麻、物品、砖木商品种类增多,甚至也不再是公平买卖,而开始直接向百姓下达和买数量散配。
百姓没有,就得花高价从富户和商人手中购买,再以低价卖给官府,这其实成了官府剥削百姓财富的一种方式。
但正常的和买里,可很少有和买粮食的。
李超的第三条,十分凶狠。
直接向那些有粮的粮商、地主、官僚权贵们下手和买,规定了一个量,超过拥有的量,就要把一半平价卖给朝廷。
对于朝廷来说,能够以平价收到大量粮食,提前调配到灾区,以预防灾情。可对于那些有粮的人来说,这可就是抢粮了。
灾年的时候,粮食多金贵,李超却要以平价收他们的粮。
萧瑀直摇头,陈叔达也直吸气,两位仆射都不赞同这种激进的手段。直接向地主官僚权贵们抢粮,这不得激起众怒?
“陛下,臣也说了,这只是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明年可将是三十年一遇的大灾,涉及中原数道之地,涉及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啊。到时官府如果拿不出粮来,不能及时的赈灾放粮,安抚百姓,这饥民一起,可就会成流匪盗贼,饿急了的人,什么事都干的出来,要是再有几个心怀不轨之人登高聚众一呼,那可就反了。”
李世民皱着眉,李超说的这些他哪会不知道,隋末之时,天下反民四起,多数人就是吃不上饭的饥民。
再有那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