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