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唐朝好地主> 第1384章 趁虚而入

第1384章 趁虚而入(3 / 4)

仁德太子进一步提出改革计划,结果苏我氏却担心损害苏我家族利益而杀了圣德太子和他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现在大唐的压力下,在地方的不稳下,苏我虾夷却又被迫开始带头改革。

地方上的贵族和豪强们,可不是一个大名主一封委任状就能满足的。

改革意味着旧有利益集团的损失,必然会有反对。

不过张超挺乐于看于倭国的这种变化,他们乱起来才好。

其实倭人的改革处处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过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们的班田农民,也是一样要负担租庸调的,但负责却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纳租稻两束两把。而调则还分为田调、户调、付调,庸为力役和代役纳物,部之,负担很重。

就算部民过去为奴隶,可转为班田后的公民,日子并不会更好过,相反,负担还更重了。

这有点类似于南北朝时期贵族地主庄园里的佃户部曲,他们不用向朝廷纳税服役,只给贵族地主们种地纳租就好了。如果变成了编户良民,虽然分田授地,可租调和庸却不少。

就如隋朝时均田,一个男丁授的田比一夫一妇授的田要多,可相比起来,租庸调却要比平均的少。于是乎,许多隋朝男子宁肯打光棍都不娶妻,因为娶了妻负担就要重许多。妻子授的田没有男丁多,可一夫一妇纳的租调和承担的庸却要高的多。

石见银山。

现在那块地方被划为五畿七道的山**,隶属于石州石见国。山**有八国,石见国则有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六郡。

石见银山现在还只是很零星的开采,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可以说这是当地的倭人没有发现这里的储量。

但张超知道啊,在明朝的时候,石见银山可是达到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相当惊人的。

倭人不知道没关系,他知道就行了。

还有别子铜山,在四国岛,属于南海道,归属于伊予国。

这座铜山要到一千年后才会被发现,而他的铜储量却是相当的惊人,六十五万吨铜储量。

这座铜矿开采了近三百年,占据江户幕府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铜开采量。

十三亿斤铜储量。

在中国明清时期,每年向日本进口的铜就高居百万斤之巨,这还没算日本向荷兰等国出售的铜,他们的铜最高时一年能达到几百万斤之巨。

别子铜山储量高,但在伊予大铜山还不少,甚至许多铜山都是夹金夹银的。

“趁着倭国内乱将起,我们正好混水摸鱼,以讨伐倭王无礼为由出兵,然后攻占石见银山和别子铜山,反正这两地都离海边不远,对于我们来说出兵不是什么问题,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