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1 / 5)

“小谢老师,你偏离了我们的问题。”尽管这个回答让人动容,但偏题了。

“如果再往前看,那么你可以看到啬庵先生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谢蓟生看着那位老教授,“不管什么时候,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才有谈判的资本,否则连上谈判桌的资格都没有。之前隔壁的工厂凭什么能把技术卖出天价,为什么一台设备就敢开价一百万美元?实际上的成本不过十分之一,这就是因为有技术。如果没了技术,我们的设备凭什么卖到国外去?对于小型民营企业而言,经营之处的确困难,但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想面对,那……”

“小谢老师。”老教授打断了他的话,“我们只是想听听你有什么建议。”他们自然知道坚持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可没有解决的办法,一切都是虚谈。

“现在国家主张发展民营产业,但在政策上倾向的是中外合资,如果走单纯的民营,倒不如走合作社的道路。”

“这怎么可能?”

合作社是老路子,如今农业上都流行包产到户,又怎么可能再走合作社的老路?

“不走合作社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我这段时间考察过那些外来设备引入,大部分都是他们淘汰的设备,其实远不如国内设备。”

其实这才是问题所在,宁选国外不选国内,哪怕是国外的设备不好用也要引进,即便是被打肿了脸也要硬充胖子。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依靠的是国人观念的改变。

谢蓟生不想追究,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观念,他如今提出解决的办法之一,走合作社道路,“我刚才说的那个青年学生,她就是这么做的,她组织乡亲们继续走合作社的道路,到下个月就是收获的季节,或许到那时候我们可以用村民们的收入来衡量一下,她的这条路选的对还是不对。”

老教授看着谢蓟生,“你说的那个青年学生,是阮文吧?”

他倒是听说过阮文的一些事情,不过合作社这件事,还是头一次听说。

“农业和工业不同。”

“但想要发展,本质是一样的。”谢蓟生很是平和,“一条注定行不通的弯路,为什么还要再去尝试走一遍?”

“那你来大学任职,又是为了什么?想要校正这种观念,只在大学教书可没用,你倒不如走仕途。”

政策的制定源于政府,如果政府能够引领走在正确的方向上,那岂不是事半功倍?

“我的仕途之路走不通,所以想换这条路来做点事。”谢蓟生丝毫不加隐瞒,“我不想再走弯路,所以换一条新的道路来尝试。”

老教授被这答案惊住了。

谢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