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节(3 / 5)

也悄然开张。全国人民欢庆之余,不免在互联网上花式嘲讽这些博物馆的工作效率:“怎么躲个地震要修那么久?”

众博物馆怂如弱鸡,虚心接受批评。

但批评的声音马上就弱了。游客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博物馆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升级改造。

其实这些博物馆原本就设计理念科学,展品信息详细,服务态度热情,观众好评无数,挑不出太大毛病;

但改造之后,观感体验更上一层楼:展品的排布错落有致,不再是炫宝似的按照器型和功能简单堆砌,而是营造了各种生活化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过去某个时代里。

不止一个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哈哈哈,我怎么觉得不是我来看文物,而是文物在看我啊?”

博物馆里展的不再是物件,而是有机的历史。

小朋友们沉迷于互动游戏:“假如你能和这个铜壶对话,你会怎么向它介绍你今天的生活?如果把ta带回家,你会拿ta做什么?”

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跟铜壶对话。旁边经过的大学生情侣掩口偷笑:“好傻。”

可是傻归傻,那铜壶上的兽面纹托腮凝视,竟然好像听得很认真。

各个省级、国家级博物馆也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风格,大幅调整了布展策略。比如国家博物馆里珍宝荟萃,拥有全国各地出土的顶级国宝。但由于面积有限,许多珍宝未能展出,一直堆积在库房里不见天日。

其实以前一直有相关人士质疑,国家博物馆里囤着那么多国宝不展出,为什么不还给地方,让这些文物们也出来透透气?

也有一番道理。可若是国博把自己的馆藏文物都“遣散”了,堂堂种花家首席博物馆空空如也,好像也不太合适。

现在□□拍板,拨出款项和地皮,让国博营建分馆,把那些仅次于国宝、没什么机会占据长期展位、但依旧在考古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次一级文物们调拨出来——它们也许不能单独占据一个展厅,或是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展览,于是策展方将不同地区和时代的文物聚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小场景,乍一看去,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觉。

“哈哈哈,”游客们发现,“这些汉朝的人俑和南越铜人,好像坐在一起开会呀!你们看,他们脸上表情多认真!”

据说这是顺应世界潮流。全世界的文博业界已经产生这样的共识,要将文物们像老朋友一样对待,在教化百姓的同时,也让文物们保持健康的身心。

至于那些本身条件已经极其脆弱,不适合长期公开展出的文物们,虽然束之高阁,但它们的日子也不会是一片死寂。故宫博物院的保安发现,那几个存放国宝重器的地库里,居然都连了5g网络,每天早上来一段早间新闻,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