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1 / 3)

苏培盛的动作很快,午膳的时候就把几人的资料送了过来。

皇帝先打开看了温国公世孙的资料:

温国公世孙名李英阳,尚未有字,年十七。是温国公嫡长孙,温国公世子之嫡长子,家中有一嫡姐,一嫡妹,两个庶弟,一个庶妹。为人稳重踏实,细心谨慎。对外平易逊顺,对内和睦正直。虽无大才,却也乐天达观。身边并无侍妾通房。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人选。

曹国公嫡次孙名郑绍,尚未有字,年十六。是曹国公嫡幼子之嫡长子,颇受曹国公夫人的喜爱。为人有些风流多情,办事灵活多变,颇有几分急智。

定国公嫡次孙名王浩然,尚未有字,年十五。是定国公嫡长子之嫡次子,定国公子嗣众多,这个嫡次孙倒是不怎么显眼。不过苏培盛还是有些能耐的,直接从国子监那边拿了一份王浩然的资料。王浩然自小读书,勤奋好学,踏实稳重。虽未下过场,但是颇有几位教习看好他,说他在二十岁之前大概率能考上举人。由于勤奋刻苦,一直在国子监进学,身边倒是干干净净的。

皇帝一边看着,一边在心里思量。林贵妃说的也有道理,这天下都姓赵,确实寿安无论嫁给哪一家都是低嫁了。既然如此,于其看那些表面光鲜,还不如给寿安找一个能安稳过日子的人。

这样想着,皇帝率先排除了郑绍。皇后一直想让娘家尚主,他是知道的。但是郑绍不行,还未成亲身边就莺莺燕燕一大堆,还不够生气的。作为皇帝,他觉得勋贵之后风流一些无妨,只要能力可以就行。但是作为父亲,他不愿意自己女儿嫁一个风流多情的人。

皇帝摩挲着手中的纸张,想了想,吩咐道:“去把所有京城家族的资料都拿过来。”

苏培盛伺候皇帝多年,对于皇帝的心理把控很准确。很快就把京城各大世家以及五品以上新贵的资料都拿了过来,重点都是家庭资料。

今日朝中也无甚大事,皇帝就窝在乾清宫琢磨着这些资料。挑挑拣拣了许久,才勉强又找出一个人选:静安长公主之嫡幼子安和伯之嫡幼子江鹤轩。

静安长公主作为皇帝唯一的同胞妹妹,在皇帝登基后地位水涨船高。带的夫家安和伯都在京城多几分面子。安和伯虽然也是勋贵,但是是读书人出身。这几代由于子嗣读书天赋不大好,又赶上先帝打压勋贵,倒是沉寂了一些。要不然当时也不可能让家里儿孙尚了不得宠的静安长公主。

静安长公主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大儿子现在已经封了安和伯世子,大女儿在皇帝登基后就封了宁安郡主,只小儿子还没有受封,但是凭着皇帝亲外甥的身份,以后就是和大哥一样封一个伯爵都不奇怪。

在皇帝看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在公主里边,对于寿安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