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1 / 7)

这种基础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来说甚至难以用‘简薄’来形容,很多读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做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条件的家长会送孩子去比较好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老师往往还能教孩子简单的外语呢。

但在这个时代,那又不同了,这种基础已然不错。

在一个拼音都不普及的时代,也不能要求更多了——几十年后的人熟知的汉语拼音。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中国古代倒是有自己特有的注音方法,只不过那些方法非常复杂,不利于文字普及、扫除文盲。

基于这个原因,已经当时各方面的需要,知识分子这才有了新式拼音的想法。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使用怎样的注音,各家有不同的看法。民国时期有赞成用拉丁字母的,也有赞成用汉语本身的...方式多种多样,事实上,在大陆以外的华人,很多都还用的是有别于大陆中国人熟悉的汉语拼音的拼音方法。

不过一切讨论在五十年代划上了句号,经过专家学者研究,领导人拍板,总算得到了一个确定的拼音版本。这个版本使用拉丁字母,同时简洁流畅、容易学习,对于初学幼童来说是很友好的。

而正式开始在学校推行这种拼音方式已经是58年的事情了。

毛思嘉这辈子出生在54年,和她差不多年纪的人倒是学了拼音,可是往前数的一代人呢?只要大她十岁左右,推行汉语拼音的时候就已经十四岁了,这个时间段都快初中毕业了,也就是说已经完成了识字教育,基本上是不会再学拼音的。

不只是比毛思嘉大一些的,就算是毛思嘉的同龄人,拼音也学的不过关!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汉语拼音方案才弄出来推行,很多老师都不会呢!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能指望能教好学生了——当然,也是因为一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教学才有好的效果。

一开始,大家都在摸索阶段,很有可能是老师糊里糊涂教,学生糊里糊涂学。

就毛思嘉的经验来说,当时教她的小学老师显然就不太懂汉语拼音方案。虽然语文老师貌似是学会了新式的汉语拼音,但在教学生的时候总有一种‘分离’的趋势。即汉语拼音也教,但教认字的时候常常会忘记结合新式汉语拼音,而用原本的教识字办法。

这还是北京呢!作为首都,最先接收到各种中央的决定,各方面的资源都是最好的。如果换到地方的学校去看,新式拼音的学习情况恐怕只会更不尽如人意...毛思嘉怀疑,一些偏远一点儿的地区甚至推醒时间都推后了。

倒不一定是中央的决定到的太慢,或者地方领导人不重视!而是老师的问题,没有足够多的会拼音的老师,又怎么教学生呢?

毛思嘉曾经听说恢复高考的时候是要考拼音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