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而在写这封信时,诸葛亮仍是心有疑虑,生怕李盛是谎报军情,让自己白高兴一场。
但在竹简上,诸葛亮却是坚定地,对力挽狂澜的李盛大加赞扬,并希望他再接再厉,为振兴汉室而努力,待班师回朝后,定论功行赏,甚至顺带连李严也是被诸葛亮称赞有加。
竹简中,又详细告诉了他现如今的形势。
整个陇右,只剩下郭淮在苦苦支撑,但是他独木难支,要不了几天,就会被魏延,高翔,柳隐,句扶两路大军攻破。
而在眉县,因为魏军大败的原因,老当益壮的赵云依然在牵制住曹魏主力部队,并没有像历史中那样败退。
吴壹,关兴,张苞所率的一万援军,不日就会抵达。
简单的说。
若无意外,北伐胜利在望。
合上竹简,李盛在心中叹道:不愧是诸葛丞相,早已布置妥当,我还真怕他等不到消息,先行撤回汉中了。
而且现在是古代,通讯极其不方便。
诸葛亮竟然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实担得起这千古一相。
李盛努力回忆了下。
发现在原主的记忆里,对这位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丞相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是相貌都有些模糊,可能是因为李严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原主在军中不显,不常见到丞相。
一日后。
轰隆隆。
一阵马蹄声急速传来,只不过这次的声音,是从营寨后方传来。
李盛放眼看去。
很快,一只打着“汉”字旗的军队,便浩浩荡荡向来营寨驶来。
“贤侄!贤侄!”
带头之人,是一个方脸中年大汉,见到李盛后,热情四溢的他猛地来了个熊抱:“贤侄,伯父可想死你了。”
突如其来的热情,让李盛好不容易才挣脱开,他一脸迷糊:“你是,吴壹将军?”
他依稀记得。
自己在成都四处闯祸,可谓是人厌狗嫌,纨绔圈的反面教材。
这些权贵从上到下,有一个算一个,从来没给自己过好脸色,包括眼前这吴壹,也是对自己不假辞色,甚至就连李严,也在背地里发出‘家门不幸’的哀嚎。
李盛有理由相信,原主之所以上战场,是因为李严不堪其扰,所幸眼不见心不烦,接着北伐将自己打发到前线。
吴壹哈哈大笑:“叫什么将军,这不显得生分了吗,叫我伯父!”
在成都,他素来与李严交好,称李盛一声贤侄,也不为过。
当然若是放在从前,吴壹可不会那么主动热情。
自诸葛亮写信后,现在已是过了七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