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昌的快速败亡,让太平军进入安徽的援军一下就陷入到了被动之中。
安村一战太平军阵亡七百余人,被俘两百余人,匪首夏官副丞相曾立昌身亡,是为安村大捷。
在这一次的战斗之中,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就是侯明的六百骑兵,一天两夜三镇六村,战功赫赫。
“大丈夫功成名就,就在今朝”,这一句话也开始在张震新军之中流传开来,几乎就要成了新军里的一句口头禅。
次后十余天的时间,张震携得胜之威,兵分数路一路追击,一直将太平天国冬官副丞相许宗扬指挥的六千太平军压迫到了一个极小战场。
而在张震屡战屡胜的时候,向荣却遇到了非常尴尬的情况。
向荣是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统兵行阵,尚能面面俱到,运筹帷幄,则非其所长。他受任钦差大臣之后,很少有通筹全局的奏报,
其后由于前临大敌,上受严责,才开始“通筹全局”起来。这时他深知,单靠江南大营本身的一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攻克金陵,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攻克金陵的如意计划:
即等清军攻克上海之后,调上海之兵先克镇江,然后移得胜之师归入大营,扼守金陵东北,再调江西江忠源之兵,扼金陵之南,调黄河以北胜保所部扼金陵之西,以各战船扼塞大江,四面兜剿,元凶即可授首。
但根据当时情况,这种计划全无实现的可能。
尤其是被向荣寄予厚望,成功克复上海的张震所部,非但没有攻击镇江,反而还移师安徽追剿太平军北伐援军。
而江忠源忙于对付西征军,胜保正忙于对付北伐军,根本无法脱身,至于奏调的战船也尚无踪影。故向荣这样的“通筹全局”,在咸丰帝看来,形同搪塞,根本无法采择,因此,只换得了更加严厉的训斥。
后来,向荣出于无奈,又硬著头皮向朝廷提出从江北大营抽派一千马队的要求,结果又遭到咸丰更加严厉的斥责:
“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
咸丰皇帝不顾现实可能,命令向荣克日攻下金陵,以及对向荣破口大骂,也是无可奈何而又迫不得已的复杂心情体现而已。
咸丰帝对向荣未能按照他的主观愿望如期攻克金陵而大为恼怒,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将领来取代他,于是只好边打边拉,又骂又哄。
向荣从小未曾读书,识字无多,皇帝的谕旨也看不下来,因此每有廷寄,要由他人代念。然这样一来,一些军机要闻,往往传遍远近,甚至为太平军所探悉。而向荣屡遭皇上申斥之事,被下属知道后,钦差大臣的威严大受影响。
向荣说话,无一不顶不碰,这时的向荣,已经完全处于上下交迫的困境之中。
而内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