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大独裁者报告> 第三百十四章 银行

第三百十四章 银行(2 / 5)

零一十万两,1603-1636年约四千八百万两,1637-1644年约四百二十万两,总共达接近一万万两。但是这一数字并不准备,我认为还是被严重低估了,

比较准备的数字,我认为应该从1570-1644年通过马尼拉一线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或者超过了两万万两。

仅1631年一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一千四百万两,大约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大明王朝三十年鼎盛期内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二倍以上,是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入的近四倍......

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一位西班牙海军上将则惊叹道‘中国国王能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

1593年1月、 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国王三次颁发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抵菲律宾的白银以五十万比索为限,企图遏止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但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敕令成为一纸空文,甚至菲律宾殖民地总督本人也公然违反敕令,携带大量美洲白银进入菲律宾,这也使得更加多的白银流入中国。

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另一个主要来源地是日本。日本不仅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而且用白银交换中国钱币。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年代早于美洲白银,流入途径有民间走私贸易和葡萄牙人开展的转口贸易两途。

有明一代,中日关系一直谈不上热络,倭患频仍和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更使两国关系落到冰点以下,明廷因而将对日贸易悬为厉禁,隆庆元年重开海禁时仍将日本排除在外。

然而,商人的趋利本性最终使这种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虚文,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成为中日直接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之前的嘉靖年间,正当中国白银需求日增之际,中日走私贸易已经使不少日本白银流入中国......

所以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自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

不仅如此,自唐宋以来,钱荒的记载不绝于史,流通中货币不足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补钱币之不足,政府只得以谷、帛等其它商品充当流通媒介,实际上实行了钱币、谷帛的平行本位制,金银主要用于贮藏。本质上并不适宜充当货币的谷帛长期与钱币并行,即使在经济繁荣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

张震听的头晕脑胀,勉强听懂了个大概,合着中国一直拿银子做交易货币,却是一个不产银子的国家?心中还有一些庆幸,自己这次可算是用对人了。

放眼整个中国,和冯常慈一样对经济了如指掌的女人可真再找不出一个来了。

在解释完了这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