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大独裁者报告> 第三百五十四章 五月十四日

第三百五十四章 五月十四日(3 / 4)

历史永远地停留在了这一天:

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四日!!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为了在东方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国殖民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在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刺探寻觅良港。很快,他们就看中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

鸦片战争之后,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满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二十五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一八四二年十月初,他迫不及待地从金陵赶到上海,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

经过几天考察,璞鼎查看中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一块地方。当时那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但璞鼎查认定此地交通便利,便于贸易运输,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一八四二年十二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并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英国人寻找长期定居地。

巴富尔在上海安身后不久,就发布通告宣布上海于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正式开埠。

开埠后一个半月内,就已经有十一家洋行涌入上海滩。英国传教士、医生、领事馆人员等也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从国内各地赶来的冒险家、暴发户、买办、金融家、商人甚至帮会流氓等各色人等也汇集其间。一时间,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火彻夜长明;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话与欧美语言混杂一处。

由于上海普通百姓之前很少看到过洋人,每当看到洋人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时,百姓们都不免好奇。洋人们吃饭、穿衣、喝茶甚至走路等一举一动都有路人围观。

同时,一些洋人仗着清廷软弱,到处滋事,因此华洋之间纠纷和摩擦不断。一次,一位姚姓基督徒因为非作歹被拘捕,巴富尔为迫使清政府放人竟威胁出动军舰,事情最后以上海地方官员宫慕久放人并道歉收场。

在其后的两年间,巴富尔与宫慕久为租地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谈判,最后双方就租地范围、租地手续、外侨应遵守事项等达成谅解。一八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二十三款。这个被视为上海租界“根本大法”的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

南至洋泾浜、北至李家场、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面积约八百三十亩,每亩年租金仅仅只有可怜的一千五百文。

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租界的出现。

其后,越来越多的洋夷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租界开始出现,而在那些洋夷的眼里,租界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在租界中,是不允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