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的印象既有老实本分之相又有聪颖圆滑之貌。
陈江万到达莲花庵的时间比众人晚了些。到达后,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朝众人打着招呼:“大家都来了……”
众人见家长公来了,纷纷让开一些空隙,让他前行。
惠静师太见陈家坊的家长公来了,急忙走了过来,合掌相迎,口中说道:“阿弥陀佛!陈公早呀!来,到寮堂里坐。”
陈江万一边跟着惠静师太走,一边问道:“惠静师太,没伤着人吧?”
“托神灵之福,托家长公之福,庵里人都平安无事。”惠静师太说。
“那就好!那就好!塌了庵堂不要紧,可以重新再建,常言说得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要没有伤着人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接下来就是要好好谋划谋划,怎样去重建这座庵堂了。”陈江万一本正经地说。
“一切有劳陈公拿主意。”师太、陈江万边走边说地来到了寮堂。
“陈公,请坐。”惠静师太用双手挪了挪旁边的一张木凳说。
“别客气,我自己来”陈江万边说边将木凳往身边移了移后说道。
“明芝,给陈公上茶,”惠静师太吩咐着自己的弟子。
“请喝茶,”一会儿,明芝尼姑端着两杯凉茶分别送到了陈江万和惠静师太手中。
“多谢,多谢!”陈江万双手接过茶杯,一边喝着,一边和惠静师太聊起了重建庵堂之事……
转眼间,一九一七年的九月十九就要到了。九月十九,民间相传这是观音菩萨南海之行的归程日子,按传统习俗,莲花庵四周的信男善女都会到莲花庵庙堂去祭祀观音菩萨。现莲花庵庙堂成了瓦砾,一时失去了祭祀场所。怎么办呢?惠静师太不得不安排工匠,在原庵堂门口的空地上,临时搭建一个小屋,小屋内摆上一尊小巧玲珑的观音菩萨佛像,供大家祭拜。
完成了九月十九这场祭祀后,惠静师太便带着明芝等尼姑,穿村走户,四处化缘,筹款建庵不表。
一九一八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迟,惊蛰都过去好几天了,天气仍然是那么寒冷,树无嫩芽,草无翠绿。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棉袄,整天围着火炉打发着日子。似乎只有那些为人之妻,为人之母的女人们,甭管是天晴还是天雨,降霜还是下雪,那做饭、洗衣、喂猪、喂鸡、喂狗、抱儿拖女等繁琐杂事,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永远都做不完。
这天的晚餐,陈江万一改往日饭前喝口小酒的习惯,草草地吃了一碗饭,独自坐在那火炉前发起呆来。
妻子陈颜氏,一边给摇篮里的孙子喂着饭,一边问道:“怎么啦,戒酒了?”
“戒什么戒,黄土都堆到嘴边来了还戒什么酒!”陈江万对妻子的问话硬生生地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