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该把彰哥儿送还四房了。
秦克文却对此并不在意,反而道:“若是三叔不嫌他聒噪,就让他一直跟着三叔三婶,也叫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秦柏睁大了双眼,这是直接把孩子往他这里塞了?虽说能理解秦克文的想法,但六岁的孩子……他倒也舍得!
秦柏对此没有直接答应,只说先让彰哥儿每日过来与梓哥儿一起读书写字,晚上仍回自个儿家里去,先看看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再说。
秦克文对此也没什么不满的,高高兴兴地答应了,留下儿子自回家去。
他妻子对此似乎也没有任何怨言,还时常过来陪牛氏说话,顺便看看儿子是否有什么需要,她好从家里送些东西来。
牛氏从秦柏处听说了秦克文的建议后,曾经私下问他妻子是否知情,他妻子倒是笑得很坦然:“自然是知道的,相公跟我商量过了,才把彰哥儿送过来。这对彰哥儿是好事。我们夫妻几个儿子,只彰哥儿是最小的。留他在家,固然能少些牵挂,但他出息也有限。三叔是有大学问的人,若能跟在三叔身边多长长见识,彰哥儿一辈子都能受用不尽。为了孩子将来的前程,便是与他分离几年,又算得了什么?三叔三婶都是厚道人,家里的兄弟和侄儿侄女们也都和气,断不会叫彰哥儿吃苦头的。他在家里,说不定还不如在三叔三婶这儿过得舒服呢。”
秦克文夫妻俩都十分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用意,秦柏与牛氏反倒没了脾气。秦柏事先是试过秦克文的为人品性,才放心将族学交到他手上的。如今将他儿子留在身边,给孙子做个伴读,似乎也不是坏事,只是秦柏自个儿心里有些别扭,总觉得这有些质子的意味了。况且彰哥儿年纪还小,真叫他与父母分离,也不大厚道。他寻思着,在江南时倒罢了,回京之前,还是要将侄孙送还四房的好。
梓哥儿跟彰哥儿却越发要好了,天天形影不离,好的就跟亲兄弟一样。吴少英见他俩都长得讨喜,还叫人给他们做一模一样的好衣裳。两个孩子穿戴得一样,出现在人前,人见了就没有不夸的,还有人打趣秦克文的娘子,什么时候生了一对佳儿,竟瞒着合族的人了?
不久之后,宗房那边也把秦克良与冯氏的儿子送过来与梓哥儿、彰哥儿做伴了。秦克良之子与他俩年岁相仿,性子却更稳重,梓哥儿、彰哥儿都是知礼的,三人相处得很好,常在一处读书写字,做完了功课再一道去玩耍。多了个小哥哥带着,他们从不去做叫人担心的事。秦柏与牛氏见了,更觉欣慰。
牛氏因此还对宗房印象大改,觉得除去小黄氏,旁人还算是靠谱的。族长夫妻牵线介绍的那两位姑娘,她先见过了住得近的小冯氏,家在松江的小沈氏还需要多等几天,才有理由请到江宁来做客。不过她心里倒是稍稍偏向了小冯氏,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