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六十为寿,七十为叟,八十为耄,九十为耋,百岁为星”之称。
祝寿多从60岁开始,习惯以虚岁计算,且老人的父母均已过世。
开始做寿后,不能间断,以示长寿;祝寿重视整数,如60、70、80等,逢十则要大庆。
尤为重视80大寿,隆重庆祝老人高龄;祝寿有“庆九不庆十”之说。
如老人过60岁寿辰,并不是整60岁才做寿,而是59岁,“九”取长久之意,认为九是最尊,最大的数字,希望老人从做寿开始越活越长久;祝寿时,一般定于生日之日,要设寿堂,向被庆贺的长辈老人送“寿礼”,还要举行一定的拜寿仪式,参加寿宴等等。
寿宴
六十岁始,然而现在的太后,估计正值虎狼之年,最多不超过四十岁。
一个四十岁的人,却有一群人给她张罗寿宴。
便也是这个谢台什么都不懂,才有脸开下去,而世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利用太后,对此也是视而不见。
若是这个寿宴真的开了,那最后尴尬的,肯定是太后。
这杨珍做下祝寿诗,当真是有趣。
不仅如此,太后今日在渭水庄园召见了如此大臣,如此多世家的人文学巨擘。
这事情是绝对瞒不过皇帝的。
当然,太后也没想着瞒着皇帝。
她或许是想要借这件事,逼迫皇帝让步。
在这个时候,皇帝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忍让,让太后的势力进入朝堂,默认了太后干政。
第二个,则是不容忍。
这个选项便是与太后决裂,让太后成为皇宫中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而标志与符号,只是看着的,没有什么权力。
这两个选择。
若是孝子的话,当然是选择第一个。
若是皇帝实力很弱,诸王实力强劲的话,他也会选择第一个。
但是
以王生对皇帝的了解,他绝对不会选择第一个。
他会选择第二个。
在这里,便不得不说一说,后宫干政的逻辑性了。
后宫干政起源不是在西汉初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女王现象就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像卫国卫灵公的老婆大人南子,秦昭襄王的老妈宣太后芈女士,秦始皇的老妈赵女士,这都是后宫干政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后宫干政的例子,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在古代专制体制下,家和国是不分的,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在部落形态下或者是封建形态下,家国不分的情况最明显。
一个国家,几乎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