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见不到的书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书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书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书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书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