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人多,平日里不少摊贩在这里摆摊,倒是显得十分热闹。
进了第二道城门,这里的城门和之前的侧门差不多,看甬道的长度,瓮城的城墙应该在五六米宽。
过了第二个甬道,才算是进了京城外城。两条宽达八米的石道一直延伸,大概两公里左右的尽头,还有高大的城墙耸立,那里就是内城。
这外城的两公里范围,有一些农田和民居,这是为了保证京城被围时,城内还有一定的粮食产出,包括内城也规划有类似的区域,虽然数量不多,但如果长时间被围,也可以提供一些粮食。
最外围近一公里是各类军营、校场和朝廷的作坊,也是防止战时误伤平民;第二圈是平民区和商业区,
除此之外,就是城卫军的驻地军营和各类军用工坊。外城是互不相通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在转角位置修筑了城墙阻隔,这样就算外墙丢了一面,其他三面依然可以继续坚守。
不过城墙内部可以互相通行,每一段城墙内隔一段距离就有设有一块铁板,一但某一段城墙失守,厚实的铁板会立刻落下,封闭这一段城墙。
外城常驻十二万城卫军,每面城墙都有三万人驻防,加上各类器械,可谓固若金汤。
普通百姓想要从外城一侧到其他地区,就得从内城绕行。
城里不让骑马,找守城的士卒问明城内最近客栈的方位,大家牵着马缓步前行。最近的客栈在内城东南城区,走了两公里,再次来到高达的城墙下。
内城城墙长达十公里,高十五米,基座宽十八米,顶部宽十米,是北都城第二道防线。布局和外城差不多,差别就在城墙的高度和厚度。
走过两段甬道,才算是进入了北都城内城。
内城常驻六万城卫军,每面城墙驻防一万五,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拉到外城进行防守。
进了内城,一路高楼林立,十多米高的楼房不少,挂着各色的旗帜招牌,显然是各种商铺。道路上人流涌动,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作为大夏的都城,北都城有上百万长住人口,数十万户人家,加上往来的商旅,人口近两百万。城市划分为四个区,分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城区,都有单独的商业区和居住区,民间的工坊主要在西北和东南两个城区,每个城区长宽大概在五公里左右。四个城区有都有宽阔的石道相连。
核心区域就是大夏皇城,最中心的就是皇城,长宽各有三公里多,居于城市的正中心位置,周围各部府衙和高官、皇室的府邸围绕,进皇城议事之类的也都方便。
皇城内常驻三万御林军,这是大夏都城最后的一道防线。
核心区与内城之间环绕着一条人工河,河水从城外的潞锦运河里引来,中间有石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