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仍然不容小觑,足以在弓箭射程之外对骑兵造成可怕的伤亡。
从形式上看,戚继光改造的偏厢车体积增大,并以马匹牵引,且进行了细化,有了轻重之分,又以骑兵辅助。但是赵昺认为戚继光的立足点仍然是防守,因其车仿古之制,所以有一些缺点尚未克服,诸如车式太重、需要人马太多、不宜涉险、不适用于进攻战斗等,而火器的大量使用,也让奇兵等于闲置。所以要在野战的环境下彻底击败蒙古骑兵,这还远远不够……
赵昺绘制了几张草图,都觉的不大满意。既然国产的不行,那就看看进口的,便将视线转移到了胡斯战车上。从作用上来说,中外战车的角色都没啥区别,胡斯战车平日支持部队机动作战,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转变成一种防御要塞,充当的据点壁垒。
不过胡斯战车的设计理念和中国有些不同,他们认为作为壁垒的战车异常沉重是必要的,而设计的基础实际上是来援于四匹马拖拉的四轮农场大车。本身已经沉重的大车,但他们还在车厢侧板上用绳索加装上沉重的可拆卸木头护板,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坦克的‘屏蔽装甲’,以此来加强对战车车身内的作战步兵的保护,减少投射武器的威胁。
此外,胡斯战车还配备一种更重的、比车身还要高的加长护板,它上面有三角形的枪眼儿,士兵可以在车里面用枪或者十字弓进行射击。另一种长形的被安插在战车下面的车轮之间,作为车底护甲,具有阻挡小型弹丸及能阻挡匍匐前进的敌人从车底钻过来的作用。
赵昺也只是只闻其形,未见过实物,甚至复原图都没见过,只能根据想象来先绘出草图。但是却被厢侧护板如何安装给难住了,要知道护板垂下来会与车轮产生碰撞和摩擦,甚至会卡住车轮。初时他也想过其中可能记载有误,可转念一想自己想到的问题,人家一样也能想的到。
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赵昺终于琢磨出来了,只要把车厢设计成下窄上宽的斗状就可以了,那么护板从车顶像帘子一样垂下来就不会碰到车轮了。只要对车轮稍加改装和加固,就可减少对两面倾斜的车厢板的磨损,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记载中的护板是被绳索固定的了。与此同时这些虚悬的护板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对车厢的硬冲击,他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设计,比只靠增加材料的厚度和强度来减少伤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另外胡斯战车的车体采用全封闭的车厢,只在另一侧设有个窄门,车壁可以像吊桥一样可以放下收起让车厢内部乘员出入。赵昺其实也意在采用厢车似的设计,这样可以免于兵丁遭受风雪之苦,又能避免火药被雨水淋湿,甚至可以作为士兵的移动营房使用。内部稍加改装,还能充作辎重车、医疗车和炊事车等,作为一个移动平台改造的潜力很大。
根据记载一辆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