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言情小说>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第35章 长恨春归无觅处

第35章 长恨春归无觅处(2 / 4)

户是一位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院子里有一口井,井沿上有一盆清水,清水里面躺着一条鲤鱼。

纪绪笑着问:“这是从河里打来的吗?”

老人家捋了一下胡须,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说:“河鲤鱼,一辈子了,没出去过,逢年过节的抓个吃,好吃着哩。”他的眉毛也随着他的笑声跳动着。

老人给他们做了“红烧鲤鱼”,又给他们上了一壶自酿的白酒。

柳遇春对刘基说:“我们终于到京城了。年前我们四人进京赶考前,我让你卜卦,你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再不言语了。我们四人当中,现在只有李甲没有来,你那一个手指头还作数嘛?”

刘基押了一口酒说:“当然啦!我这‘一指’是说:一人来不了,一人考不中,一人抱得美人归……”

纪绪和柳遇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里都有了一些心惊,因为这是朝廷的最后一次科考,都怕自己考不中。尤其是纪绪,他只有中士这一路可走,这一次他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他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倾我所有,搞定伯颜丞相。”

饭后,他们拐道西行,向京都方向赶去。

走不多时,一座桥呈现在眼前,看样子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桥身两侧绘以蟠龙,青砖石基,靠近水面处青苔泼洒。看着早已塌坍的不成样子的石桥,纪绪心里有了些许的遗憾,但也预示着他们离城区越来越近了。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都城东边东华门附近的“江浙镇海会馆”。

那时候,进京赶考的学子,经商的商人,常常会到会馆暂住。地方会馆是同乡性质,住在这里也方便,没有语言、习俗上的障碍。对于举子,会馆大多免费,即便要收钱也是象征性的。

对于“免费”,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赌的是人才——假如举子真中了状元、榜眼啥的,那对会馆、对同乡人来说是莫大的荣光。考中科举做了大官后的一些举子,也会兴建会馆以利乡人。从而,在京的这些会馆无疑便成了建立同乡关系网的一个枢纽。

“江浙镇海会馆”设馆的位置非常优越,好像是专门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的。为方便考试,馆址就设在贡院[今建国门内]的附近、前门外的石头胡同里;而人家“安徽庐州试馆”是设在东单观音寺胡同。

这些举子们集中在贡院附近,总免不了交流一下书籍资料、字画啥的。于是,古玩字画店也扎堆在附近为学子们提供服务。从此,也就有了后来的东西裱褙胡同[现今北京晚报大厦旧址]。

【四】《寄人》张泌.诗澎恰恰.词曲黄思婷.歌

由于路途的劳累,纪绪本想早一点休息。

这时,江浙商会会长吴思明来到他们的房间,非得宴请三位大才子,为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