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言情小说>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第116章 请听终宵断续声

第116章 请听终宵断续声(5 / 5)

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驿站”作为一个词汇的出现,是在元朝以后,元朝以前只称“驿”。

既然驿站不是给人普通人传递书信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寄送书信的?

第一,找熟人捎带

一些熟人远行或者去某地的话,如果途中经过哪些地方或者目的地一致的话,就会让他顺便带一封信。所以,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家父有一封书信叫我托予给你”之类的话。

第二,飞鸽传书

很多人会认为飞鸽传书是假的,其实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虽说鸽子认路,但它仅仅只能局限于两地之间,而且距离不能太远。所以,飞鸽传书的局限性很多,开销也很大。可能你培养了十多个两地的信鸽,也就有一两个成功的,其他的信鸽便一去不复回了。

第三,专业的送信员

记得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里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写的行人很可能就是送信人。在任何时候,有需求就一定有人去做。所以,在书信交流的古代也一定是有邮递员之类的职业。而像一些出门做生意的人也是可以捎带书信的,这些商人带着商品走南闯北,走的地方多,也是可以给人捎带书信的,只是需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好。

但是,如果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想写信告知一些朋友,当他知道此事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很久很久了。

第四,就是叫下人或仆人骑着家里的马去送信

在水浒传中,截取生辰纲,杨志的身上就有一封梁中书的书信。这种方法也是要求很高的:首先,没钱肯定行不通,因为送信人的路途吃住的开销一般是很大;再一个,前去送信的人要是不知道路,或者收信的人又去往别处,就有可能无功而返。

总之,古人要是收到一封书信那是很不容易的事,那是要经过多少人才到了自己手中?所以“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并不夸张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