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程度并不高。而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代末期,这项规定有所松动。商业活动就不仅仅限于两市了,许多的手工艺人还有商人开始了零售活动,甚至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到了北宋年间,政府各种的变法制度直接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直到元朝,朝廷就直接打破了坊市制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官方取消了各种禁令,城中出现了许多商铺和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并形成了非常繁华的大都市景象。很快,这些小商贩就成了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许多人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何谓“北京坊”?
说起北京的“坊”,外城有八坊,今被人们通称的“前三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以南直至永定门一线,范围内为老城的外城,亦称“外罗城”,老北京人也将它称为“帽子城”。
外城“坊”的特征是: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及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之内,外城八坊分别是——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内城有二十坊。
内城“坊”其特征是:集中在内城四面的城门之内。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及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之内,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时雍坊。
北面的东西两侧,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春坊、金台坊、日忠坊。
东面的“朝阳门”和“东直门”之内有五坊——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面的“阜成门”和“西直门”之内亦有五坊——阜财坊、咸宜坊、呜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内有六“坊”,“东安门”和“西安门”之外各有三坊。“东安门”外的三坊为:保大坊、仁寿坊、明照坊;“西安门”外的三坊为:积庆坊、安福坊、小时雍坊。
现在打开北京市地图看一看,仅存“白纸坊”这一个带“坊”的地名了。